備受投資人尊敬與推崇的股神巴菲特,靠價值投資哲學賺得令人稱羨的財富。他的投資方法有個妙喻“滾雪球”,真的非常貼切。
簡單說,滾雪球原理有兩個重點: 一是找到值得抱的雪球,也就是價值被低估的好公司;二是滾雪球的跑道要夠長,就是買進之後長抱不賣,每年不斷累積獲利,雪球就會愈滾愈大。
滾雪球原理應用的就是威力強大的複利概念。想學巴菲特賺大錢,你一定要懂什麼是複利。但在認識複利之前,我還是先講一下單利的概念。
單利計息是把本金與利息分開
單利和複利是金融機構計算利息的兩種方式,目前的金融機構大多混合採用單、複利的計算方式,因此,投資人必須要清楚兩者的用法與意義,才能對財務知識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單利的計息方式是本金與利息分開,也就是本金歸本金,利息歸利息。不論時間長短,用來計算利息的本金,是不會改變的。
例如銀行存款的年利率為5%,你存入本金10萬元,不論存款期間是1個月、1年或3年,都是用10萬元的本金來計算。這三個期間的期末本利和,也就是本金加利息。
這個例子說明年利率5%,10萬元的本金,每年會產生5000元的利息,3年會產生15000元的利息,是1年的3倍;當然,1個月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1/12。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單利產生的利息是以線性在增長。
如果金融機構都以單利來計算利息的話,那麼存款人選擇愈短的存款期限愈有利,因為拿到的本金加利息,可以合並再拿去存,下一次的本金就變大了。
例如,現在年利率5%,存款1年可以拿到5000元的利息,假如只存半年,雖然半年只有一半的利息2500元,但是將半年後的本利和102500元,再拿去銀行存半年,期末時就會得到:
102500×[1+5%×(6/12)]=105063元
上、下半年分2筆去存的利息總共是5063元,比起一次存1年的5000元利息,多了63元。
你有沒有發現,條件都沒有改變,總存款期間還是1年,年利率還是5%,本金也還是10萬元,計息方式也一樣都是單利,唯一不一樣的是,一種是一次性存1年,一種是分兩次存,每一次存款期間為半年。分成兩次存款,就可以得到較高的利息。因為半年後所拿到的本利和102500元,可以當做下半年的本金去計息,所以總利息當然比一次存款高了。
聰明的投資人知道單利存款的期間愈短,期末的本利和就會愈高,銀行為了讓投資大衆不必進進出出分多次存款,可以一次存久一點,於是就採取複利的計息方式。
複利的本金會隨期數墊高
複利的意思就是每次到期後的本利和,會自動當做下一期的本金繼續計息,也就是每期的本金,會隨著經過的期數愈墊愈高。複利的公式如下:
【複利的公式】
FV=PV×(1+r)n
FV為期末本利和,PV為期初本金,R為每期利率,n為年數
寫成中文的算式就是:
期末本利和=期初本金×(1+利率)年數
◎用EXCEL公式來表示
年化回報率=(期末淨值/期初投入)^(1/年數)-1
再用上面的例子來看看什麼是複利,本金10萬元,年利率5%,存款1年,每年複利1次,1年後的本利和:
FV=100000×(1+5%)1=105000元
但是,並不是每年都只有複利1次,銀行的定存每個月就會計息1次,所以相當於每年複利12次。如果每年複利m次,上述複利公式就可改成通用形式:
【複利的通用公式】
FV=PV×1+Rmm×n
如果每個月複利1次,那麼1年後的本利和就等於:
FV=100000×(1+5%/12)(12×1)=105116元
複利其實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人口增長也是複利的一種,如果每年人口出生率為3%,那麼5年後的人口就是現在的1.16倍,計算如下:
(1+3%)5=1.16倍
複利的威力就在於每年所產生的利息或報酬,會繼續當成下一期的本金,持續投資下去。也就是把賺到的錢,再繼續投入,這樣只要時間一久,金額就會增長得很快。這也就是巴菲特的滾雪球原理。
表2-3是期初本金10萬元,不同回報率和不同年數對期末本利和的影響。看看16%那一欄(最右邊),期初投入的10萬元,到第5年時才不過約21萬元;可是,到20年時已經將近200萬元;到了30年更是飙到將近860萬元。換句話說,如果你現在拿出10萬元,投資在一個回報率16%的商品上,30年之後,10萬元會變成860萬元。想想看,如果把這筆錢存在銀行,你是不是虧大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就明白,為什麼投資回報率在投資理財中是這麼重要了,既然志在致富,當然要找投資回報率較高的投資機會了。
怪老子語錄:用複利計息的理財方式,就能讓錢滾錢,獲利驚人。
本文摘自《領薪水後的第一本理財書》
要投資,先學會理財;要賺錢,方法是關鍵。本書作者蕭世斌是台灣地區知名的大衆理財專家,他堅持“做投資要會讓數字說話”的理念,堅信投資者一定要懂財務管理。通過15年的學習、摸索、修正,他將自己研究多年的實用投資經驗整合成試算表,與讀者分享。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大衆講授投資課程,讓讀者們輕松學會財務知識、各類資產價值評估、個人家庭財務規劃等,真正“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