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歐盟為何不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2)

2013-12-25 08:18:14



  至本世紀初,"市場經濟地位"只是停留在貿易專業人士口中的一個技術術語,並未為大衆所關註。說到底,這不過是雙方打貿易官司時認定證據的一個標準而已。因此,一直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媒體才開始有相關報道,普通民衆才開始了解到這個概念。

  不僅如此,在歐盟有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在2002年8月歐盟-俄羅斯峰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普羅迪一口答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那時"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冷僻"的術語,歐盟和普羅迪並不把"市場經濟地位"當回事,起碼不當作一個政治籌碼。

  我查了一下,美國和歐盟先後於2002年6月和9月先後正式承認俄羅斯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對於事實上市場經濟發展更為蓬勃的中國,歐美的腔調是一致的,即 "轉型期市場經濟國家"。

  相對應的是,隨著各界關註度越來越高,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漸漸成為一個政治問題,成為美國和歐盟對華要價的一個籌碼,盡管公開並不承認這一點,依然稱其是一個"技術問題"。事實上,如今全世界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包括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士、東盟等。但是,中國兩大貿易夥伴--歐盟、美國始終不為所動,屢屢將其當作中美、中歐高層會晤的一個籌碼。

  從歐盟來說,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歐盟委員會制定了五項標準,包括:不存在政府幹預企業經營以及非市場交易行為;政府不支配市場資源分配和企業決議;具備完備透明的公司法,法人具備適當權益;具備完備透明的保障私人財產的有關法律,以及可操作的破產條例;擁有獨立運行的財政部門,同時具備對其完善的監管措施。

  2007年,歐盟曾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只符合其中的第一項標準。 

  就這個問題,我曾採訪時任歐盟委員會對外關系委員瓦爾德納女士,她也將其稱為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不是一個"政治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達到相關的技術標準"。這是不是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臨時市場經濟地位"疑雲

  "市場經濟地位"成為"一個事兒"後,一些媒體往往追蹤挖掘,希望獲得獨家爆炸性新聞,但有時也會鬧出"烏龍"。

  2005年6月28日,歐盟-越南峰會在河内舉行,歐盟給予越南"臨時市場經濟地位",讓人引起無限遐想。當年9月,中歐首腦會議將在北京舉行,歐盟會不會"依循此例"?

  這年7月18日,歐盟外長會議在佈魯塞爾舉行,讨論了將於9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中歐首腦會議的準備情況。在此期間,國内一些媒體報道稱,"歐盟有可能在中歐峰會前給予中國臨時市場經濟地位",進而引起廣泛關註。



本文摘自《歐洲真相》


   資深新華社記者歐洲觀察:歐洲真相 駐歐六年的資深新華社記者,闡述他眼中的歐盟、北約、申根、歐元、福利、移民、伊核、卡紮菲、巴羅佐、默克爾、米洛舍維奇、馬英九、達賴等。書中記錄了卡紮菲默克爾等新聞人物的交往;也記錄了親身經歷了當時諸多的重大事件;在冷觀歐洲篇中,寫出了作者對歐洲的觀察與思考。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