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股神的財富槓桿股神的財富槓桿(2)

2013-12-25 11:36:09



  巴菲特的風格截然不同於那些向最廣大電視觀衆、報紙讀者、網民以及不幸在堵車過程中被迫聽電台的行路人熱心推薦股票的股評家,那些宣稱自己是最懂得股票、最知道市場行情的一群人。巴菲特從來不告訴別人,哪只股票要漲。他甚至特別害怕自己的看法會坑害了別人,以至於盡量把這些看法僅僅留給自己。有一陣子,他一直懷疑有人在他那又舊又破的辦公室裡安裝了竊聽器,還雇了偵探去對面的樓裡搜查過一次。

  正因為股票市場是非理性的,所以就必須利用股票市場的非理性,尋找價值低估的公司買進,在價值相對高估的時候賣出,然後等待著另一個價值低估目標的出現。這就是價值投資的精髓所在。用巴菲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每個價值投資人的投資業績都來自於利用企業股票市場價格與其内在價值之間的差異。

  198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紀念格雷厄姆與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出版50週年的慶祝活動中,巴菲特——這位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投資課上唯一給了“A+”的最優秀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演講,他在演講中回顧了50年來格雷厄姆的追隨者們採用價值投資策略持續戰勝市場的無可争議的事實,總結歸納出價值投資策略的精髓,在投資界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在演講中,巴菲特說到:“來自‘格雷厄姆與多德部落’的投資者共同擁有的智力核心是:尋找企業整體的價值與代表該企業一小部分權益的股票市場價格之間的差異,實質上,他們利用了二者之間的差異,卻毫不在意有效市場理論家們所關心的那些問題——股票應該在星期一還是星期二買進,在1月份還是7月份買進等等。簡而言之,企業家收購企業的投資方式,正是追隨格雷厄姆與多德的投資者在購買流通股票時所採用的投資方式——我十分懷疑有多少企業家會在收購決策中特別強調交易必須在一年中的某個特定月份或一週中的某個特定日子進行。如果企業整體收購在星期一或星期五進行沒有任何差別,那麼,我無法理解那些學究們為什麼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代表該企業一小部分股權的股票交易時間的不同將會對投資業績有什麼影響。追隨格雷厄姆與多德的投資者根本不會浪費精力去讨論什麼Beta(是用以度量一項資產系統性風險的指標)、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不同證 券投資報酬率之間的協方差,他們對這些東西絲毫也不感興趣。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甚至連這些名詞的定義都搞不清楚,追隨格雷厄姆與多德的投資人只關心兩個變量——價值與價格。”

  為說明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我們可以舉一個發生在股神和中國股市之間的例子——巴菲特在中石油H股上的投資策略。這是他所購買的第一只中國股票,也是現有公開資料所能查到的巴菲特購買的唯一一只中國股票。

  2003年4月,正值中國股市低迷徘徊的時期,巴菲特以約每股1.6~1.7港元的價格大舉買入中石油H股23.4億股。

  2007年7月12日,巴菲特首度減持中石油H股;到10月份巴菲特共9次實施對中石油H股的減持,直至全部清倉。

  4年中,巴菲特當初投入的5億美元,變成了40億美元。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次中石油的股價並沒有因為股神巴菲特的減持而下跌,從巴菲特第一次開始減持中石油計算,中石油的累積升幅達35%,他因此少賺了至少128億港元,這一次股神似乎失算了。

  巴菲特是人不是神,巴菲特在投資過程中也出過錯,但如果因此認為巴菲特對中石油的減持是一次錯誤的話,這種看法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巴菲特在中石油這一仗中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一是當2003年前中石油股價跌破發行價和每股淨資產時,巴菲特敢於大筆買入,而且在股價從1.1港元漲到1.7港元左右時還敢繼續買入,這體現了巴菲特的慧眼和膽識;二是當巴菲特在中石油上的獲利超過9倍時,他這種逢高減磅、越漲越賣、見好就收的做法,真正體現了“股神”的高明之處。至於減持後中石油H股的上漲,那已超出了巴菲特價值投資標準的範疇,又何需計較?把自己該賺的錢賺到荷包裡來,這就足夠了。



本文摘自《巴菲特之非常道》


   巴菲特的中國式智慧:巴菲特之非常道 本書從巴菲特的身世、生平出發,以巴菲特的創業歷程、事業發展為線索,以巴菲特的投資經歷為主要素材,結合巴菲特的家庭生活和對財富使用的態度,提煉出這位世界頂級投資大師的人生哲學、投資觀念和財富觀。本書旗幟鮮明地倡導價值投資理念,詳盡地講述了巴菲特投資實踐的過程,向讀者滲透理性投資的觀念。書中引用了一些名人逸事,諷刺了股市黑嘴、並深刻揭示市場預測的不可靠性;通過巴菲特的語言對華爾街的本質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對經濟發展中的現象有了更明白的了解。因為我們認為,老子的智慧可遍及全球。所以書中以巴菲特故事為經,以《道德經》原文為緯,用老子的智慧提煉巴菲特投資理念和處世哲學,也是以巴菲特故事來诠釋《道德經》。使讀者可以加深兩個方面的理解。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