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印度式領導:與德巴希斯?查特吉對話(2)

2013-12-24 16:44:32



  印度式資本主義

  劉瀾:你去了西方,然後在那兒重新發現了印度智慧,這聽起來有點諷刺。這幾年,西方人也註意到了印度智慧。2006年,《商業週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說印度式管理——那篇文章稱之為“因果資本主義”——正流行開來。這種資本主義模式既追求利潤,也追求目的,既服務於股東,也服務於利益相關者。作為一位在印度和美國都講過學的印度管理學教授,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種說法?

  查特吉:我只是部分同意。我們所說的印度式組織模式大部分還是西方的。它們的組織架構是英國式或是美國式的。它們有著和西方組織相同的勞動分工和管理導向。然而,在這些組織中工作的人卻和西方人截然不同。在關系的層面上,這些人不是交易型的,他們像大多數亞洲人一樣是關系型的。

  對我而言,“因果資本主義”這個術語是西方的流行做法——將印度這樣的複雜文明進行簡單歸類——的又一個例子。你不能只把一個“紅寶書管理”這樣的標簽貼在中國身上,這樣的標簽並沒有表達出多少中國的内涵。“因果資本主義”所表達的印度的内涵也只有一點點。西方心靈甚至沒有恰當地理解“因果”一詞:它的意義遠遠不止“命運”或者西方賦予它的任何含義那麼簡單。

  如果說到目的,印度人的理解根本上是指人的發展——那是終極目的。我為什麼為一家組織工作?因為它幫助我發展為一個人。這是非常不同的導向。當我說我是一個人的時候,個人和群體的界限並不像在西方的環境中那麼明顯。所以對我來說,個人和群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包容的概念。

  比如,我們的姓氏實際上是源於gotra。在吠陀梵語中,gotra一詞的最初含義是“牛欄”。牛當時是一個家族最值錢的資產,所以漸漸地,gotra這個詞開始指共同擁有某一牛欄的那個家族。最後,這個詞只指家族及其後裔了。衆多gotra也以印度古代智者或聖哲命名。在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你會發現人們以其所屬的村莊名作為姓氏。

  所以,群體導向是印度心靈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因果”,是在更大的集體的層面上,不僅僅是個人的人生軌迹。我們所說的個人,是群體中的個人。

  劉瀾:所以,盡管你並不贊同“因果資本主義”這樣的標簽,但是你的確同意,印度人對商業有著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導向。

  查特吉:對,這非常明顯。

  劉瀾:C?K?普拉哈拉德在西方教書,是非常有影響的管理思想家,他是印度人。他也說,如果叫“包容式資本主義”會更好一些。你覺得這個名字怎麼樣?

  查特吉: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因為“包容”把群體包含進去了。但我想多加一個維度,即不但是“包容”的,而且是“向上”的。“向上”指的是人的發展進化,從只有心理和生理的感官的人,發展到更高的精神層面——那是我們共享的人類財富。

  比如在印度,我們的領導力榜樣是像聖雄甘地、塔塔集團的J?R?D?塔塔以及印孚瑟斯公司的納拉亞納?穆爾蒂那樣的人。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犧牲自己、身外無物。他們遵從同樣的範式,即領導者是財富的托管者,他只是一個受托者,靠的是社群中其他人的信任。他受托而管的財富不是個人財產。他從托管這些財富中獲得了什麼呢?他作為一個人而向上進化發展,而這使社群更加信任他。因此,犧牲並不一定意味著放棄;它也意味著得到一些更高層次的東西,而那些低層次的諸如擁有個人財富的興致等自己都消失了。

  對於印度來說,“身外無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詞。它不單指犧牲,還指演進到生命和感知的更高的層面上。因此,一個典型的印度領導者一半是聖人,一半是國王。他擁有一個王國,但那不是他個人的財富,而是他受托而管的社群的財富。在印度,我們的主要榜樣們多多少少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會給普拉哈拉德所說的概念加上一個方面,把它叫做包含、向上的資本主義。



本文摘自《領導力沉思錄2》


   零距離聆聽大師思想:領導力沉思錄2 繼廣受歡迎的《領導力沉思錄》之後,中國著名管理學者劉瀾推出的又一本與全球管理大師的精彩對話錄。這些大師來自中國、印度、歐洲、美國等多個地區,從組織、歷史、哲學、心理分析、營銷等多個維度來看待領導力。這些深入淺出的對話引人入勝,呈現了領導力多姿多彩的多維視角,既能啟迪管理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思想,又是各級經理人提升領導力的權威的行動指南。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