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問粵商(5)

2014-01-03 18:34:35

  說到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跳“雙人舞”,我認為,“大佛山”的整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大佛山”的整合我一直持贊成態度。以前“大佛山”的幾個地區,的確個個龍精虎猛,但是別忘了,當一個人貴為一方諸侯的時候,他就只會圍繞自己的需求來考慮問題,因為他沒有必要考慮週邊的情況。因此,他追求的只會是“小而全、大而全”的業績。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低層次的重複建設和同質性的競争,最後的結果會是兩敗俱傷。未來的競争是城市與城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争,而“大佛山”本來在歷史上就有諸多淵源,血脈相通、水乳交融、市場相近,為什麼要用人為的行政框架來限制其發展呢?撤市變區,整合資源,就是要搭建一個更大的平台,提高競争的水平及質量。廣東有句話,叫做“大船好沖浪,小船好調頭”。從這一點來說,我對整合“大佛山”是舉雙手贊成的,但行政整合之後如何互動、如何發展,的確是一個大學問,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研究,目前題還沒有破。希望“大佛山”能夠走好!問:王志綱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在您的演講中,曾提及粵商在觀念上比較保守,根據您對中國經濟情況的了解,希望您給粵商提出一些實際的建議,謝謝!王:我的“八問粵商”,嚴格來講,只是抛出了一些話題,希望能引起企業家們的註意與思考。這些問題是躲不開的。回到這位朋友的提問,我只強調三點:第一,我並不認為第三代青年企業家們是保守的,如果保守,大家就不會組織這個青年企業家商會,就不會坐在這個地方聽我的逆耳忠言了。第二,歷史是一個接力棒,一代傳給一代,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已經是第三代了,我始終認為,中國的希望、廣東的希望在於民營企業,在於第三代的企業家,也就是今天在座的諸位。也許今天你只有上百萬、幾千萬,或一兩個億的資產,但是,誰能說我們這些人中就不能產生出李嘉誠和霍英東呢?第三,今日中國的内、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廣東原來獨有的優勢沒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從“打排球”演變成了“踢足球”,廣東商貿一枝獨秀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當此之時,如果我們依然故步自封,還想步第一代、第二代企業家之後塵,肯定不行。粵商要想重振雄風,必須改變思路、拓展眼光、確定新的發展方向。而要做到這一點,至少要面對兩個問題:首先,要走出去。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東太富饒了,特別是“珠三角”。錢少的人,即使開個小鋪面,也可以頓頓有魚吃、天天有湯喝,晚上還可以搓麻將。如果在錢多的地方,比如佛山,就可以利用人脈、地緣關系開個陶廠,雇些從北方來的設計師,再雇幾個工人,借助一些通道,做陶瓷生意。實在不行,隨便搞個公司,只要實幹,一年掙個幾十或者上百萬也不是一件難事。深圳當地的很多居民,什麼都不做,只靠收房租就可以活得很光鮮。長此以往,廣東,尤其是“珠三角”一定會後果堪憂。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走出去,學學浙商,看看他們是怎麼走出去、建立起“浙江人經濟”的。走出去,學學浙商那種氣沖鬥牛的雄心壯志,他們不是要打造中國的百年老店,就是要進軍世界500強。走出去的人眼界才能開闊,只有眼界開闊才能建立起雄心和信心。因此,我認為粵商的當務之急是走出去。其次,走出去之後,必須改變原來的那種輕車熟路的玩法。原來的玩法非常簡單。我在“珠三角”遇到過很多老闆,很多是我的朋友,他們告訴我,先前他們大多給大廠如萬家樂做配套零件,後來發現這個市場太好了,為何不自己做,組裝又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於是,幾十萬的身家就開始做起來了。果然,短短幾年就做到了七八個億。但再往前走就發現困難重重,因為頭頂到天花闆了。許多領域都面臨著這個問題,似乎大把賺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好日子結束了。我相信在座的老闆也有這樣的感慨。形勢變了,想法要變;思路要變,玩法、打法都要變,這才叫做與時俱進。那麼,怎麼變?以前人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學習才是成功之母”,向對手學習,成本最低,效果最好。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保健品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是誰?是廣東的太陽神。那時太陽神產品的質量、效果怎樣我不知道,但它的廣告宣傳、CI策劃堪稱一流水準。巨龍騰飛,一輪紅日,氣勢非凡,廣告語也很美,“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愛天長地久”,一舉轟動全國。太陽神的產品賣瘋了。當時浙江的娃哈哈做的也是保健品。我還記得有一次娃哈哈的老闆宗慶後來廣東學習,送給我一盒口服液,我問是什麼?他說是娃哈哈,就是那個電視中每天說的“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當時的情形,我現在仍記憶猶新,打開盒子以後,一排像打針時用的那種瓶子,一個黑灰色的磨片,要飲用時,啪!用它將針瓶敲開!然後慢慢地喝,因為一不小心會把嘴唇劃破。當時的娃哈哈就是這個水平。那時?宗老闆經常往廣東跑,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廣東的太陽神還有其他同行的經驗與教訓。十年之後,娃哈哈越做越大,非常可樂,連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都要讓它三分,而我們的太陽神、健力寶、樂百氏卻要麼灰飛煙滅,要麼黯然神傷。問:粵商為什麼做不大,我認為,核心問題是金融問題沒有解決好。浙江商人之所以後來居上,我想肯定是因為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想請教王老師,浙商在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解決資金問題的?我長期從事金融工作,對此問題也百思不得其解,想借此機會聽聽您的意見。王:金融問題,對於粵商能否做大,是一個問題,但不是唯一的問題。前一段時間,國家審計局在南海審計時,查出了一家企業,雖說這家老闆以前是賣魚的,但卻是融資高手,一下子整了幾十個億進去,你說他不會玩金融嗎?玩到極限了!他能夠搞到幾十個億,說明他的公關能力很強;而幾十個億都打了水漂,說明他在經營管理、商業平台搭建及制度建設等方面還沒做到位,能力還不行,所以,資金雖然弄進來了,但跑、冒、滴、漏,都走光了,怎麼蓋也蓋不住,最後被國家審計局逮了個正著。所以,我認為金融是粵商做不大的一個原因,但絕非關鍵的瓶頸。我剛才曾說,對於上市、資本營運,浙商可謂樂此不疲,而粵商則避之唯恐不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與兩者發家的環境與方式有關。廣東人,尤其是“珠三角”的人,由於地利的因素,借助政策優勢先行一步,產生了中國最早、最大的民營老闆群落。而由於賺錢太容易了,蘿蔔快了不洗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定勢,做老闆者,甯為雞頭,不做鳳尾。浙江人則恰恰相反,因為沒有廣東先天的地利、政策優勢,其生存空間狹小,只能絕處逢生。所以,浙江的老闆,幾乎都是在浙江以外,從社會底層幹起來的。比如,正泰的老闆,擦鞋出身;紅蜻蜓的老闆,從裁縫幹起;王均瑤,則是木匠出身。他們所幹的,都是別人不幹或者不願幹的工作。那時不要說廣東,就連湖南、湖北、江西,甚至貴州、雲南的人都瞧不起浙江的棉花匠、補鞋匠、小爐匠和木匠。那時的浙商可以說是“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走進千家萬戶,吃盡千辛萬苦”,看夠了人們的白眼,好不容易才在一個地方立地生根。皇天不負苦心人,浙商慢慢地從奴隸到將軍,從蠶蛹蛻變成蝴蝶。浙江的老闆基本上都經歷了上述過程,就是“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闆”,直到今天,他們中的一些大老闆還保持著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根本沒有排場和架子。像浙商這樣風餐露宿、筚路藍縷創業的老闆在粵商中可能絕無僅有。由此,首先粵商這種特殊的發展路徑就決定了其“甯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心態,放不下身段。其次,這種發家的方式也決定了粵商小富即安、落袋為安的“小販思維”。只有裝進口袋裡的才叫做錢,不在自己口袋裡面的就不是自己的。再次,由於粵商沒有經過浙商那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艱難進化過程,在駕馭人才和運作企業方面有諸多恐懼,特別是很多北方來的人,能力很強,控制不住,萬一他跳槽了,成為自己的對手,怎麼辦?與其讓他成為對手還不如不用他,但不用他又長不大,這是一個怪圈。難怪有人說,廣東只有商人而沒有企業家。而浙江老闆一開始就自己操作,先當夥計,後當經理,事事親歷親為,從總經理一直做到董事長,由於長期奔跑於江湖,閱人無數,心胸開闊,什麼人都敢交,什麼人都敢用,日積月累就掌握了一套管理人、駕馭人的成熟技巧。企業做大以後,浙商有網絡、有平台、有通路,資金、人才對他來說多多益善、來者不拒,就像一個碩大的鼎罐,管你是豬骨、牛骨還是虎骨、獅骨,扔進去,很快就會骨銷肉爛。這些浙商其實是一門心思在做水庫,完工之後他想的只是何時開閘放水,澆到田裡去,所以,人才與資金有多少他都敢要。而廣東老闆,因為先行一步,有些人口袋裡已經有一兩個億了,有那麼多錢,又不缺錢花,上市以後卻還要去述職,給股東們寫報告,所以不幹!香港也存在企業不上市的情況。比如,霍英東的企業就堅決不上市。當然,他不上市有他不上市的道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非要上市不可,我認為,不上市有不上市的玩法,上市有上市的玩法。但不管怎樣,都存在跟金融打交道的問題。跟金融打交道的手段有很多,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看企業的平台和機制。如果企業的平台、企業的機制不到位、不受力,錢越多,災難就越大。

本文摘自《王志綱社會經濟觀察錄》


   體制外的獨立知識分子身份,長年恪守“丙方的立場”,使王志綱具備了既在市場浪潮中與狼共舞,又在紛繁世事中同流而不合污的觀察便利。本書展示了王志綱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商業觀察家的深刻、睿智及人文情懷。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