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闆做事,中老闆做市,大老闆做勢(2)

2014-01-03 19:34:01

  幾個月前,北京的有關部門出面組織了許多專家、學者,把星河灣的操作案例編輯了出來,準備推薦給京城的房地產老闆們學習,這在中國房地產歷史上可能是第一次。現在北京的星河灣還沒有亮相,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了,估計明年閃亮登場時,肯定會在整個中國引起轟動,從而開辟一個新的時代。那時,皇城根下的民衆才知道什麼是世界級的房地產精品。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中老闆做市”是企業家進化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小老闆要進化為中老闆,做市是前提,是基礎。只有市場品牌樹立起來了,企業才可能更上一層樓。在這方面,浙商做得比粵商好。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論地緣優勢、血緣優勢,甚至政策優勢,粵商可謂得天時、地利與人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最早大面積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是“珠三角”的廣東人。但是隨著開放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廣東獨占外貿的歷史也走到了盡頭。以前中國的產品進出口,就像打排球一樣,當時全國的球都托給了廣東這個二傳手,廣東再將球傳給香港地區這個扣球手,於是全中國的球就由香港地區扣向了美國、英國、法國,扣向了全世界。整個中國催肥了香港地區,也催肥了廣東。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遊戲規則變了,中國的開放格局由原來的“打排球”變成了“踢足球”,即誰有本事盤球過中場,誰就可以直接射門——世界市場之門,上海踢向了歐美,青島、大連射向了日本和韓國,東北踢向了俄羅斯。先天優勢遠不如粵商的浙商,就是在中國遊戲規則變革的大背景下,通過做市場、做品牌,很快崛起的,並且大有後來者居上的氣勢。大家想一想,今日之中國,從襯衫、西服、皮鞋等日常用品,到電子、通訊、網絡等高科技產品,有多少是廣東的品牌,又有多少是浙江的品牌?據統計,目前浙江的知名品牌數量全國第一。大老闆做勢企業由弱到強、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強,老闆已經從“蝌蚪”完全地變成了“青蛙”,小老闆經過生生死死、風風雨雨的磨煉,終於從中老闆變成了大老闆。作為大老闆,除了懂得做“事”與“市”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勢”——趨勢的“勢”,形勢的“勢”,態勢的“勢”。《贏週刊》關註的重點是成長中的中小企業,而目前國内的主流媒體關註更多的則是大老闆、大企業,如聯想、海爾、華為、TCL、中興等,這無可厚非,因為它們是中國的“國家隊”,要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世界角逐。一個企業成長為大企業,要經過層層競争、篩選,老闆也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蘇格蘭有句諺語:“對於一艘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對中小老闆來說,這個問題固然重要,但它也許並不是生死攸關的,你只要甘心當“車廂”,跟著前面的大哥、二哥、三哥跑,憑借自己的靈活、迅速,他吃肉、你喝湯,生存通常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老闆一旦成了老大,成了行業的領跑者,這時候,如果還靠經驗、感覺就不行了。要想保持優勢地位,必須靠自己去找準新的航向。因此,在這一階段,企業與老闆的戰略規劃就生死攸關了。這時,大老闆必須了解、熟悉中國宏觀的經濟大勢、區域經濟趨勢以及行業發展態勢,具備創新商業模式的能力,也就是說:大老闆必須具備戰略思維能力;必須具備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懂得資本運營,懂得產業與資本的整合。他不僅要精於有形資產的經營,而且還要長於無形資產的運作,從而緊扣時代的脈搏,引領市場潮流,呼風喚雨,成為與時俱進的“火車頭”。廣東的TCL可以說是本土企業的常青樹,其之所以能一步步地做大、做強,與掌門人李東生不無關系。我發現,李東生這個人不僅極富戰略頭腦,而且深具國際眼光。2000年,李老闆力排衆議,斥重金聘請了原擔任IBM中國區總經理及微軟中國區總裁的“打工女皇”吳士宏,讓她出任TCL集團董事副總裁兼信息公司總經理,此舉時至今日仍衆說紛纭。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像李東生這樣的企業戰略家,這樣做絕對不是為了作秀,為了吸引媒體的關註,否則他就太淺薄了。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中國家電行業競争的日益白熱化,李老闆已經深深感覺到TCL必須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否則前途堪憂。他花大力氣、大價錢聘請“誓把國際的企業帶進中國,也要把中國的企業帶進世界”的“打工女皇”吳士宏,就是想借助其IT網絡背景,在傳統家電與信息技術之間搭建一個全新的企業平台,從而實現新的跨越。隨著納斯達克指數的直線下滑,網絡泡沫很快破滅,李、吳二人的計劃也就心照不宣地草草了結了。但是李東生畢竟非同凡響,在戰略規劃上他棋高一籌,因此,盡管傳統產業與信息平台嫁接的夢想破滅了,但TCL卻冒出了一個“巴山鬼才”萬明堅,其統領的手機事業部正趕上中國新一輪的全民手機消費熱。正因李東生的這一著妙棋,手機在這幾年?然成了TCL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填補了企業的虧空不說,還幫助企業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真可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家電行業的領跑者長虹,就是在這種大洗牌的背景下被TCL超越的,即便是睿智如張瑞敏者,在這一輪的企業競争中,也沒有像李東生那樣成為贏家。在此背景下,TCL開始做勢,果敢地選擇了一條品牌化、國際化之路。以前廣東尤其是東莞的許多企業盡管規模不小,但從事的都是“三來一補”或貼牌生產(OEM),就是借肚皮給人家“生孩子”——老外出品牌、出訂單,而我們出技術、出生產、出勞動力,結果“娃娃”生出來之後都跟了別人的姓。由於沒有“名分”(品牌),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生下的“孩子”誰也不認這個“老媽”。而李東生的高明之處則是反彈琵琶,反過來借老外的肚子“生娃娃”,與法國一個品牌公司開展合作,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註,TCL借船出海,很快就走向了世界。這就是大老闆做勢的手法。與李東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另外一個大老闆,就是聯想的柳傳志。幾年前,聯想曾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地要成為中國的IBM,要率先帶領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為了壯大聲威,聯想還調動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強勢媒體向全中國、全世界告白。當時的聯想為此還做了很多定性及定量的規劃。做完這個戰略規劃,雄心勃勃的柳傳志就把這個重任交給了他的兩個得意弟子——聯想的楊元慶與神州數碼的郭為。但今年年初,聯想已經承認這個規劃失敗了。柳傳志這個老帥不得不從二線再次走到一線來。柳傳志畢竟是中國一流的戰略家與企業政治家,盡管原有計劃因各種複雜的原因落空,但聯想系統、彈性的戰略規劃能力在此危難之時卻開始大顯身手了。正當不少人對柳大帥的聯想冷眼旁觀之時,不曾想其居然在短時間之内鹹魚翻身,做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用32億美元收購了IBM的PC事業部,或者說聯想與IT界的藍色巨人IBM整合在了一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今後的世界猶如自然界的食物鍊一樣,任何產業都有一個經濟生態鍊,有做高端的,也有做低端的。上遊你做不了,可以做中下遊;高端你做不了,可以做低端。鐘表行業如此,IT行業也是如此。正當聯想準備向世界PC機老大的目標進軍時,原來的世界老大IBM發現PC行業在自己的產業體系當中已經成為夕陽產業,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IBM來說,要強化自己的龍頭地位,必須剝離PC業務,以便騰出更多的精力、財力,往高端走。這就像一個人正要買二手車,而另一個人正想賣二手車一樣。於是聯想與IBM一拍即合,各得其所。這也是世界經濟分工和產業鍊轉換的一個非常精彩的案例。通過這次整合,聯想獲得了三個方面的效益:第一,獲得了一個世界級的品牌。收購完成之後,全世界的媒體,特別是美國的諸多媒體,如《華爾街日報》等,都在頭版報道了這一事件。其目的似乎並不是想告訴人們這個企業並購案多麼成功,而只是想告誡世人:“黃貨”來了,“狼”來了,“中國狼”來了。這是個指標性的事件,而光憑這點,就可以證明柳傳志的收購非常成功,具有示範效應。第二,聯想獲得了一個國際平台。這是他辛辛苦苦多少年、花多少億都做不到的,現在一下子就輕輕松松地做到了。第三,聯想通過大手筆的資本運作,一下子就跻身於世界500強的行列。不僅如此,在中國所有處於第一方陣的企業家中,柳傳志是第一個真正功成身退的人;張瑞敏還在苦幹;任正非的接班人還不知道是誰,擔子還扔不下;長虹的倪瑞豐、三九的趙新先,只落得個黯然收場的結局。與這些老戰友們相比,戰略家、企業大政治家柳傳志的確應該說是笑到最後的人。大家知道,目前正泰已經走出國門,沖出亞洲,正準備進軍世界。為了配合集團高速發展的態勢,正泰的老闆曾請了很多戰略專家對企業進行戰略規劃,沒想到越搞越糊塗,最後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僅用了四句話就概括出正泰的戰略,這個聰明人也是我的一位朋友。

本文摘自《王志綱社會經濟觀察錄》


   體制外的獨立知識分子身份,長年恪守“丙方的立場”,使王志綱具備了既在市場浪潮中與狼共舞,又在紛繁世事中同流而不合污的觀察便利。本書展示了王志綱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商業觀察家的深刻、睿智及人文情懷。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