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但要確保資金鍊條完好(1)

2014-02-20 23:33:08

  黃光裕這樣解釋國美的“擴張”現狀:

  實際上,近幾年來零售業的關鍵詞就是“擴張”。中國家電連鎖企業這六年的發展趕得上國外20年的發展速度。我認為,在目前的發展中最主要的任務仍然是佈局。佈局就好比是江山,利潤是美人,我們現在是得了江山還和美人拉了拉手。

  雖然黃光裕說得輕描淡寫,但有一個事實卻一直都在困擾著中國所有的零售企業,那就是企業要發展,擴張是必需的,但同時企業也不得不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風險——在急劇擴張期間資金鍊條斷裂。曾被胡潤選為中國首富的中信泰富CEO榮智健有一個說法:“做商業就是用七個鍋蓋不斷地在15口鍋上蓋來蓋去,以保證哪一口鍋也不出現問題。”這個對商業的比喻用於零售企業再恰當不過。資金鍊條緊繃所帶來的脆弱性,往往會令零售企業一夜之間盛極而衰、關門大吉。

  這樣的例子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不勝枚舉。2005年的“普馬事件”,堪稱是近年來因盲目擴張而最終導致企業全盤崩潰的經典案例。2005年的有關數據顯示,在過去18個月中,國内零售市場共有150家超市倒閉。這其中不乏普爾斯馬特等頗具規模的大企業。2006年,“雲南黑馬”盛興電器同樣因為盲目擴張、經營不善而倒閉破產。

  而離我們最近、最鮮明的一個例子當數上海永樂。

  2004年9月,永樂成功募集到摩根斯坦利5000萬美元。融資時,永樂與摩根斯坦利簽訂“對賭協議”。根據協議,如果2007年永樂淨利潤等於或低於人民幣六億元,那麼永樂管理層將向摩根斯坦利等風險投資者轉讓9394?76萬股股份。

  這樣,與摩根斯坦利所簽的“對賭協議”,成為左右永樂經營決策方向的主導力量。在資本意志的驅動下,永樂加快了開店的步伐,走出上海,揮師北上,直逼北京。同時永樂在上海繼續擴張。在收購了燦坤八家門店之後,永樂在上海的門店數達到50家,初步形成永樂“三公裡商圈”,消費者坐出租車只需起步費即可到達永樂門店。

  2005年以後,永樂的並購步伐可謂迅猛,以每個月“吞並”一家當地企業的速度,先後並購了廣東東澤、江蘇廣源、南京上元、四川成百、廈門燦坤、廈門思文、河南通利,等等。並把被並購企業的贏利註入到永樂利潤表中,以期達到“對賭協議”的淨利潤要求。

  2005年10月,永樂在香港上市。在享受到融資喜悅的同時,永樂也感覺到了“對賭協議”帶來的重重壓力。於是,在2006年4月,永樂管理層冒險決策,試圖與大中合作以便使自己整體撤出北方市場,從而專心經營東南市場。由於競争加劇和網點增加的攤薄效應,永樂單店每平方米銷售額下降了2.8%,毛利率也下降了0.6個百分點至6.9%。在這種情況下,永樂即便與大中成功合並對經營能力的提高也幫助不大。

  摩根斯坦利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於2006年4月開始減持永樂股票。致使永樂股價開始大幅下跌,並跌破其2?25港元的發行價,公司市值從其“黃金時期”的近100億元“縮水”到40多億元。永樂與大中的合並因此而延緩。2006年5月下旬,永樂剝離了七家虧損的非核心業務公司。6月初,永樂開始幅度為10%左右的裁員。但回天乏力,股價仍然一蹶不振。與大中的合並計劃也因此流產。

  由於市場形勢的變幻出人意料,再加上數月間摩根斯坦利在市場上抛售套現永樂股票導致永樂股價大跌,永樂很快陷入資金緊缺的窘境。陳曉及永樂管理團隊面臨“賭輸”的困局。就在此時,觊觎已久的國美電器適時介入,提出收購永樂。再三權衡之下,永樂最終選擇了投向國美的懷抱,於2006年7月25日與國美合並。

  作為中國家電零售巨頭的國美在擴張中,是不是也曾因為速度過快而受到資金鍊短缺的困擾?這個問題一直受到業界的關註。

  國美多次上演並購大戲,將黑龍江黑天鵝、廣州易好家、江蘇金太陽等區域家電連鎖成功收編,2005年年底,武漢本土的中商家電也被其並購,2006年7月國美並購永樂,到了2007年11月,黃光裕又並購了大中。難道黃光裕不擔心擴張過快會帶來資金短缺的風險嗎?黃光裕是這樣回答的:

  快與不快是根據你的實力來衡量的,而不是以某個人或者另外一個企業的某種標準來衡量。每個企業所處的環境、内涵、狀態都不同,快與不快是一個自身的尺度。當然,過快是肯定會出問題的。我認為,目前國美集團所做的事情應該是符合企業的實力和需要的。基本還是保持在一個很好的節奏在做事情。

本文摘自《中國頂級CEO的商道真經》


   二十多年來,在曾被外資力量把持的零售,通信制造、網絡等行業裡,成長和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家,他們帶領中國企業探索出了一條非凡的成功之路,向世界彰顯了中國企業家的強大力量和獨特智慧。本系列圖書忠實記錄並深入剖析了這些教父級的企業家創業、創新的翔實過程,為讀者提供了一場關於中國企業家智慧的饕餮盛宴,我們衷心地希望他們的膽識、眼光和境界,能成為後來者的榜樣;他們所經歷的困境、遭遇過的坎坷、付出的代價,能成為後來者的借鑒經驗。如能實現這一宗旨和目的,那便是我們這支創作團隊和編輯們最大的欣慰了。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