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房地產“投資商”(1)

2014-02-21 08:43:39

  國美在香港上市以後,鵬潤整體的佈局是這樣的:

  一是以零售業為主的國美電器,二是鵬潤地產。國美電器有28個分部,分佈在41個城市,占全國家電行業份額的4%左右,進入了全國20%左右的城市,目前上市的是其中13個比較成熟分部的65%。還有15個分部在鵬潤投資旗下,並沒有上市,這是因為你要給投資者最好的東西,當發展還沒有進入到穩定的可持續發展階段,我不應該交給他們。

  20世紀末21世紀初,北京房地產正處於高峰時期,隨著北京房地產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房地產開發的專業化運作,好的項目、好的企業必然在競争中脫穎而出,才能成為消費者心中的名牌,而這種品牌又會成為項目的競争優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一些項目就是發揮了品牌優勢,才取得了好的效果,如萬泉新新家園、陽春光華。

  黃光裕是個老地產了,他的第一個項目在1996年就動工了。黃光裕的國美電器堪稱中國家用電器零售業的航母,發展非常迅猛,但他的房地產業務邁的步子卻不大。當大家都認為房地產很賺錢的時候,黃光裕卻放著大好時機不賺錢。1998~2003年是房地產開發的黃金時代。在那之後,房地產開發成本急劇提高,最容易賺錢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而黃光裕卻選擇在2005年大舉擴張自己的房地產業務。

  黃光裕不斷強調,他選擇進入地產行業,更看重的不是市場環境,而是集團業務結構的調整。他曾這樣說道:

  我們首先考慮的是企業的持續發展和風險控制問題,利潤多少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進軍房地產,看中的是互補效應,不是以“房地產很掙錢”作為決策依據,這一點可以說是企業的根本。

  黃光裕認為他做房地產和其他人做房地產不同。

  從想做房地產和想在這個行業裡做成什麼樣,包括選地、設計的構思和宣傳的思路,我們都不一樣。我做地產是投資,我希望選擇我們房子的人也是投資,我不會當投機者。

  * * * * * * * * * * * * * * * *

  短期的投機不是我的目的,如果是那樣我也不會投房地產。我看中的還是長期穩定的發展空間。

  在房地產方面,黃光裕想達到一種什麼樣的規模呢,他在2004年接受採訪時說道:

  我們的佈局是把地產作為我們的第二個行業,真正能夠擴張,真正能夠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作為一個長期發展的規劃。至於做到什麼程度,很難預料,但是只要有機會,我們就不會放慢速度,會做得很快,還是看國美走出北京以後的發展速度吧!

  為了打響品牌,黃光裕把國美的“薄利多銷”模式也運用到地產項目上。鵬潤家園是黃光裕所做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鵬潤家園開盤後,報紙上打出五折六折特價房有獎銷售。對此黃光裕說:

  那是我們搞的幾次促銷。一共拿出十幾套房進行抽獎。比如賣了100套,所有人來抽簽,一等獎一套房打五折,還有六折、七折。在商業上的這種行為,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提高影響力,公司適當讓些利潤出來,這是很正常的。

  也許是性格使然,黃光裕對短期内牟取暴利的經營手法不太認同。他的口號就是“用做家電的模式做房地產”。

  (到全國各地開發房地產項目)這個計劃是逐步實施的,而不會是很快的;不是連鎖的經營理念,而是採用量的經營理念。國美“做家電的模式”是以量取勝,追求的是利潤額而不是利潤率。比如我50台(家電)賣了5萬塊錢,利潤率可能並沒有多少,但我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潤額,是市場更多的回報,這是不一樣的。

  * * * * * * * * * * * * * * * *

  做一個企業,以贏利為目的需要長遠的規劃,考慮的事情比較多。國美的地產,相比於電器而言還有個發展週期,地產是我們的支柱行業之一,但它的崛起將晚於電器業。地產將向著更高品質、更大規模發展,造出更多、更物有所值的房子。

本文摘自《中國頂級CEO的商道真經》


   二十多年來,在曾被外資力量把持的零售,通信制造、網絡等行業裡,成長和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家,他們帶領中國企業探索出了一條非凡的成功之路,向世界彰顯了中國企業家的強大力量和獨特智慧。本系列圖書忠實記錄並深入剖析了這些教父級的企業家創業、創新的翔實過程,為讀者提供了一場關於中國企業家智慧的饕餮盛宴,我們衷心地希望他們的膽識、眼光和境界,能成為後來者的榜樣;他們所經歷的困境、遭遇過的坎坷、付出的代價,能成為後來者的借鑒經驗。如能實現這一宗旨和目的,那便是我們這支創作團隊和編輯們最大的欣慰了。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