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當大力支持本土品牌(1)

2014-02-21 19:16:33

  政府要求我們自主創新,而我們也確實創新了很多技術,甚至於我們的很多技術已經超過了國際水平的專業技術,但我們在政府招標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告知:只採購進口品牌。當我們的產品達到同等質量標準的時候,你們應該允許我們參與競標。而且我覺得本土品牌的質量達到或者可以超越它的時候,你應該無條件地選擇本土品牌,應該支持本土品牌的自主創新。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常會聽到很多企業發出的聲音,他們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或者是資金方面的,或者是用地方面的,一些企業認為得到了這些就是一種最大的支持。董明珠對此持相反的意見,她說:

  我覺得不是,我希望政府的支持應該是一個平台,應該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但是,現在的政府採購存在一個崇洋媚外的怪現象,就是在採購中傾向於外資品牌,或者是合資品牌,而對於本土的品牌則設置壁壘,完全拒之門外。董明珠認為,作為招標產品,應該以技術標準來設定一個門檻,而不是以什麼品牌為準。有的地方政府採購時明白地說“只採購進口品牌或合資品牌”,就是說中國人不用中國的產品,這讓人很難以理解。中國人不用中國貨,這除了說明本土品牌質量的差強人意以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

  格力並不畏懼外資品牌進來,進口品牌進來不僅不會打破原有的和諧,反而會進一步促進產品結構的平衡,一個前提是必須統一標準。格力希望競争能夠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用產品質量作為尺度和評價標準,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問題。這與格力空調在海外的情況大相徑庭。在巴西,格力空調是最受歡迎的品牌,相當於富裕階層使用的標準,有錢人買的都是格力空調,因為它的技術、性能和外觀等方面都是最好的。當然,格力空調在國内市場也已經初步具有了這個實力,很多人購買空調會首選格力,但是在與國外品牌比較的時候,還是會傾向於選擇國外品牌。

  對於有些人認為國產品牌不争氣,只配在嘴巴上給予聲援,沒有必要在行動上進行支持的觀點,董明珠說:

  這本身就是一種借口。按照標準就應該說,我要什麼樣的技術標準,你應該允許人家進來,展示他的產品。在這個競選過程中,你認為他的產品不符合要求,當然可以拒之門外,但是你現在沒有讓他進來,你怎麼能簡單地用品牌來確定他行還是不行!

  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建廠做產品,也有在質量控制上甚至還不如國内產品的,但是僅僅挂上了外資品牌的名稱,就身價倍增。有時在政府招標項目中就因為是外資品牌最終勝出的例子數不勝數,這樣顯然對國内品牌很不公平。格力等國内企業所要的扶持,並不是要國家政策傾斜於不符合標準的產品,而是對於所有符合標準的產品都應一視同仁,作為中國政府,尤其應該責無旁貸地支持有競争力的本土品牌。

  我覺得不僅僅是合肥,其實還有不少地方的相關部門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其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現在我還不知道。但我覺得,外國人到中國來,他們在運作上的手段可能也不比我們差到哪裡,甚至可能比我們還要多得多,我覺得這是在營銷手段中體現出來的。我們現在也呼籲政府要重視這個,應該要立法,要明文規定。據我們了解到,即使在與國際接軌以後,美國政府自己還有明文規定,政府採購本土產品不能低於90%。

  像格力這樣一個產品質量有保障的企業,按照董明珠的理解,在參與政府採購的過程當中,不應該分出過多的精力在與政府疏通或者找關系上,而更應該是通過一個公正的途徑去參與競争。而針對格力這樣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企業,政府無疑應當進行大力傾斜和重點扶持,對國外品牌設置一定的壁壘,全力支持本土品牌。當然,支持本土品牌並不是讓不合格的產品也有市場,而是指對達標的本土品牌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内實行傾斜。

  董明珠認為,通過政府採購政策支持本國產業,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如美國雖然已經簽署了WTO《政府採購協議》,但美國政府採購也只有10%是給外商的。這種有利於自主創新產品做大做強的方法,在中國,卻由於並無具體的規定出台,在實際執行中存在很多問題,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完全沒有體現出對民族品牌的支持。應該說,政府也已註意到這個問題,制定了在招標中優先選用國内品牌的相關規定。如《政府採購法》規定須優先“採購本土貨物、工程和服務”;財政部制定了《中央單位政府集中採購管理實施辦法》,強調政府採購堅持低價優先,不得指定品牌。

本文摘自《董明珠談營銷》


   《董明珠談營銷》首次清晰地梳理了董明珠對格力名牌戰略、專業化戰略、獨創的專營銷售模式、渠道創新、質量管理等等的思索和實踐,揭示了格力品牌暢銷的董式營銷奧秘,解秘了董明珠的鬥争哲學、為商之道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真實披露了董明珠作為一名女性企業家領導格力在激烈商戰中的心路歷程。這是一本全面解讀“中國制造”代表人物、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管理思想的作品。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