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在第一次做對(1)

2014-02-22 08:30:01

  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在作出一個決定之前,不能全盤考慮、盡量減少風險和錯誤的可能性,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個決策上的失誤,對個人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企業來說,就可能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後果。因此,領導者必須保證不能失誤,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並盡量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作為一名企業領導者,董明珠心裡其實非常清楚她說話和做事的後果以及影響。因為事關企業發展大計,她的每一個決策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決不能憑著魯莽和意氣用事。可以說,董明珠的自信背後,是由一名企業家的深謀遠慮在做支撐的。她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自信,堅持自己的每一個決定,絕非倔強、固執的個性使然,而是一種理性思考後的從容。至於董明珠經常說的“我永遠是對的”,實際上反映了這樣一種指導思想——力争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不給自己留後悔的餘地。

  但是,能夠第一次就做對的人畢竟太少了,誰都不可能不犯錯誤。有些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做的人由於沒有經驗或者不夠細心,同樣會錯,更不要說一些難度較大的事情和創造性的工作了。沒有誰能生而知之,但是這不能成為人們犯錯誤的借口,只要更加用心學習,人們可以將犯錯誤的幾率降到最低。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有些錯誤,是由於我們對客觀事物沒有足夠的認識,導致判斷上的失誤。要避免這種錯誤,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掌握更充分、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杜絕自己判斷、決策過程中的盲目性,才能減少這類錯誤的發生。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在做某件事時,心中已有主見,自認為自己的判斷、抉擇是完全正確的,然而,居然遭遇到別人完全相左的意見。我們也許可以堅信自己是正確的,而對方是錯的,或許要與對方争論一番,以維護自己的觀點。不過這時候,最好能冷靜地想一想,對方說得是否有道理,如果對方說得並非全無道理,那何不適當地否定一下自己呢?

  有一家廣告公司犯過這樣一個錯誤(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在為客戶制作的宣傳廣告中,由於一個業務員的疏忽大意,將客戶聯系電話中的一個號碼弄錯了。而當他們把制作完畢的宣傳單交給客戶時,客戶由於時間緊迫,沒有經過詳細檢查就接收了。直到新聞發佈會結束後,客戶在整理剩下的宣傳單時,才發現關鍵的聯系電話出現了錯誤,而此時宣傳單已發放了5000多份。客戶一怒之下,要求廣告公司賠償損失。由於錯在己方,而且客戶召開新聞發佈會的確耗資不少,經協商未果,廣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了賠償。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這件事情在業界傳開後,這家廣告公司便在衆多客戶中失去了信譽,漸漸沒有生意可做了,因為其他人害怕他們再出差錯給自己造成麻煩和損失。

  僅僅因為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把一家本來極有前途的廣告公司給毀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廣告公司的員工在工作中能細心點兒,能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那麼,則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

  也許有人會說:“第一次沒做對不要緊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而且“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這個要求實在過於苛刻,有點不近情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我們都是凡人,怎麼可能不犯錯誤?是的,第一次沒做對,當然可以重新做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但是這樣做的代價是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既然問題出在不夠細心這個小問題上面,為什麼當初不能認真一些呢?

  有些企業制定作業流程以便讓員工正確地做事情,在很多成功的企業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比如,在麥當勞,炸雞腿、雞翅的時間是用秒來控制的。少一秒,雞肉沒熟透;多一秒,雞肉會顯老。也就是說,多一秒還是少一秒,都會影響雞肉的口感和質量。因此,每位麥當勞員工都必須一次做對,顧客不允許他們出錯。福特汽車公司也如此要求自己的員工,在整條流水線上,每一個零配件生產出來之後,馬上就要被送去組裝,而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全線停產,所以必須在第一時間就把事情做對。對此,任何人都沒有借口犯錯。

  在管理當中,不僅僅要教育員工樹立“第一次做對”的觀念,企業的經營者也同樣應把“第一次做對”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無論是做普通的日常工作,還是像經營一個企業這樣的大事,都要抱著“第一次就盡量把事情做對”的負責任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錯誤發生,減少由此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本文摘自《董明珠談營銷》


   《董明珠談營銷》首次清晰地梳理了董明珠對格力名牌戰略、專業化戰略、獨創的專營銷售模式、渠道創新、質量管理等等的思索和實踐,揭示了格力品牌暢銷的董式營銷奧秘,解秘了董明珠的鬥争哲學、為商之道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真實披露了董明珠作為一名女性企業家領導格力在激烈商戰中的心路歷程。這是一本全面解讀“中國制造”代表人物、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管理思想的作品。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