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節:第九章 誰在觊觎"核按鈕"(5)

2014-04-16 13:35:58



  日本財團大有壟斷核電市場之勢

  東芝最終成功完成收購西屋電氣的行動引起了連鎖反應。僅一天之隔,2006年10月19日,三菱財團的三菱重工宣佈與世界最大核反應堆制造商法國阿海琺集團在日本東京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協議,組建戰略合作關系,合作開發功率為100萬千瓦的中型核反應堆。緊接著,日本日立公司13日發表聲明說,日立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將在核能商業領域開展全球範圍的聯盟合作,以強化雙方在核能利用市場上的地位。

  在中國核電市場也非常活躍的三菱重工曾抱怨稱:"中國的殺價要求十分苛刻,有時甚至逼得我們虧本投標"。三菱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龍本慶一郎指出,"日本的核電制造商在日本一直以來從電力公司得到高於全球普遍市價的利潤。這樣的高成本體制在海外市場缺乏競争力"。在安全方面增加支出,另一方面又要為在價格戰中勝出而被迫降低成本。為使海外事業走上正軌,克服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棘手問題,日本各核電制造商聯合形成全球壟斷成為必然之勢。

  隨著日系企業紛紛出擊尋找合作夥伴,原本核電技術比較成熟、競争力相對較強的美、法、日三國的均勢被打破。日本無疑在世界核電市場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核電企業以日系為中心,正在逐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本三井財團的東芝―美國西屋、日本三菱財團的三菱重工―法國阿海琺、日本富士財團的日立―美國通用。日本在核電技術和市場的壟斷的雛形已經形成,中國加快發展核能應用的能源戰略調整必然受制於日本。

  來自歐盟委員會的一則消息不能不引起註意。2007年1月,歐盟以參與多家跨國公司的聯合操縱電廠使用的真空開關設備價格為由,對日立處以7100萬美元的罰款。此外,歐盟對東芝和三菱電機分別罰款9090萬美元和1.62億美元。歐盟委員會認為,從1988至2004年間東芝、日立、三菱及其它數家公司,聯合操縱了電力工廠供應合同的招標、壟斷價格、自行分配項目和劃分市場,同時還相互交換重要的商業機密。那麼,日本企業在核電市場的行為誰來監督呢?

  就在東芝公司真正完成收購西屋電氣僅僅2個月後,中美兩國於2006年12月16日在北京簽署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轉讓諒解備忘錄,中國引進西屋公司AP1000技術,在廣東的陽江、三門核電站建設4台百萬千瓦極的核電機組。為保證技術引進和核電站的建設順利執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和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16日代表中美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政府關於在中國合作建設先進壓水堆核電項目及相關技術轉讓的諒解備忘錄》。

  顯然,如果西屋電氣能最終贏得廣東的陽江、三門核電站大單,東芝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在東芝的遠景規劃裡,中國並非惟一的"獵物";在亞洲地區,日本、韓國以及印度亦是核電高速增長的國家。在西屋電氣的老家美國,東芝也有很大的胃口。此時,東芝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内首屈一指的核電集團,不僅持有了西屋電氣目前掌握的先進的第三代、第四代核技術,亦將成為民用核能技術的發源地。 

  第四節 "一魚多吃"的手法 (略)

  來自三井財團的整體支持; "石川島"與"東芝"會師在"上海電氣"; 關系暧昧的"三井造船"與"鬥山重工"

  第五節 資源争奪引發"核大戰"

  "三井物產"拉開鈾礦争奪戰的序幕

  當中國成為煤炭、鋼鐵、銅等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主要能源和初級產品的供求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開始顯現,且差距呈越來越大之勢。從長三角的"電荒"到涉及東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區的"煤荒"與"缺油",能源危機已經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巨大挑戰。

  前兩年,中國和日本在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這兩家綜合商社參與投資的俄羅斯薩哈林油氣資源上争奪異常激烈。此外,中國和日本還在幾家日本綜合商社參與投資的印度尼西亞東固天然氣項目和靠近釣魚島的東海油氣田開發上發生強烈碰撞。在鈾礦資源上,日本也不例外,從2005年9月中國核能發展計劃公佈以後,日本財團就加快了他們的戰略部署。日本在中國的背後展開了一場事先部署好了的"核子戰",先下手為強,搶先同中國争奪鈾礦資源。

  日本綜合商社的頻繁行動引起國際市場的關註,國際鈾價應聲而起。2003年的價格為每磅7美元,2004年為20美元,但是2005年價格飙升到了30美元。2006年初,鈾價每磅價格達到了35美元。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06年5月19日報道:"世界各國近年來大力進行核能開發與建設,而國際市場鈾價也已經從2001年初時最低每磅6.7美元的價格飙升至昨天(5月18日)的每磅41.5美元"。到2006年8月時,鈾價達到了每磅47.50美元。



本文摘自《日本財團的中國佈局》


   本書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線,將衆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争與合作、重點產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系起來。本書不僅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衆多產業上的隐秘佈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制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產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上開辟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對於很多堅持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三井帝國在行動》這本書的推出,進一步展現了“商戰”的波詭雲谲。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面對一個比豐田集團還要大數十倍的三井財團這樣一個“大帝國”。我們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一個急待研究的課題,涉及經濟體制的層面。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