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節:第八章 "商人幕府"的真經(3)

2014-04-16 15:35:52



  台灣新幹線日本企業聯合(TSC)是由日本重量級企業,包括三井財團的東芝、富士財團的川崎重工、三菱財團的三菱重工等制造商以及三井財團的三井物產、富士財團的丸紅商事、住友財團的住友商事、三菱財團的三菱商事等日本四家綜合商社一起出資組成;由於三井物產在台灣的經驗豐富,協調這七家公司的任務,就由三井物產負責,而且三井物產的前任副社長佐藤和夫被任命為TSC的董事長。

  日本財團企業在台灣拓展市場争奪商權的過程中,作為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井物產一直以來都是充當總協調人的角色。日本商社十分了解在當地辦事、攬項目時,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所以特別任用一些與政府有密切關系的當地職員,這些人員有"特殊背景"即所謂的紐帶關系,往往是政府官員的子女或是親屬。在日本財團企業中的這樣一類當地職員,被俗稱"敲門磚"。例如,有"台獨教母"之稱的金美齡曾擔任李登輝的國策顧問,她的兒子在三井物產工作。

  對於那類充當"敲門磚"的人才,日本企業一般情況下都給高薪、並協助他們辦理在日本的永住手續。經過幾年的培養,等這些人把日本企業當成自己的"終生職業"時,或取得日本永住身份或日本國籍後,就把他們放回原籍所在地擔任項目的高級管理人員,讓他們利用自己的關系從事公關、拉項目的工作。事實上,三井物產這樣的綜合商社本身不是制造廠家,所以它最大的財產就是人,不僅有人才,而且有人脈。

  以政治博弈收獲經濟利益

  就台灣高速鐵路這個項目而言,從1992年6月核定開始,就夾雜著太多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1997年9月,歐鐵聯盟(主要廠商為德國的西門子和法國的阿爾斯通)擊敗了台灣新幹線日本企業聯合(TSC),取得最優議約資格。然而,與國際認知不同的是,歐鐵聯盟拿到最優議約資格可不是成交的"保證"。台灣高鐵設定核心機電系統的投標截止期限是1999年6月,審查了日本企業聯合和歐鐵聯盟的投標計劃書,都不符台灣高鐵的企劃。

  在真正實際作業開端的核心機電系統上,一方面,台灣高鐵因歐鐵聯盟未降價、對是否投資高鐵也猶豫感到不快;另一方面,"政府高層"私下多次表示,應該"試試看"日本系統是否可用。於是台灣高鐵仍暗地繼續與日方"溝通"、磋商,給了日本企業反敗為勝的機會,使之與歐鐵聯盟處在競争的局面。1999年12月28日早上,台灣高鐵召開臨時董事會,即甩開歐鐵聯盟,正式宣佈選擇台灣新幹線日本企業聯合(TSC)為優先議約對象。

  從這裡不難得知,這根本不是價格、技術的專業判斷,"政治考慮"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做國際招標也是台、日官民"兜"出個模樣來應付外界的幌子。在李登輝的心裡,早就"欽定"了日商,只是在等待日本財團給個具體的提案、日本政府釋出優惠(表示台日間有"政府關系")乃至給予他個人的政治利益(卸任後去日本等)。1999年6月,李登輝所著的《台灣的主張》就有很耐人尋味的叙述:

  "目前台灣正進行好幾項重大的國家工程建設,相當於新幹線的"高速鐵路"即其中之一。關於高速鐵路的投資,很遺憾的是,德國甚至是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層級都參與運作了,可是跟日本的談判竟還停留在基本事項上。我們所揭示的基本事項是,第一,價格問題;第二,安全性;第三,政治考慮。這第三所謂的政治考慮是指,雖然此計畫案的的確確是民間投資,但也希望日本政府能有明確支持的態度。"

  通過政治博弈獲得經濟利益是日本財團慣用的手法。在李登輝的支持下,"台灣新幹線企業聯合(TSC)"最終贏得台北、高雄間總長345公裡的高速鐵路項目。這個由三井物產、三菱商事、丸紅、住友商事四家大商社和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東芝等三十多家日本重電企業組成的聯合體,再與JR東海及JR西日本兩家新幹線公司技術合作,其中的主要角色當然還是三井物產,它作為聯合體的幹事負責推動和組織整個事業。

  痛失近千億元商機的歐鐵聯盟於2001年初向新加坡法庭提請國際商務仲裁,歷經3年纏訟,2004年3月中旬,國際商會(ICC)做成仲裁判斷,裁定台灣高鐵應補償歐鐵聯盟7304萬餘美元,加上利息,約合台幣28億多元。最終台灣高鐵同意將賠償歐洲高鐵聯盟新台幣21億元和解。同時,為了避免過分得罪歐洲方面,台灣高鐵將日本新幹線系統與歐洲高鐵系統混用使用,這就造成了後來技術上不兼容的隐患。

  推行新幹線系統的日本公司中標後,三井物產、東芝、川崎重工等7家日本聯合企業在1999年底收到台灣方面生產鐵道運行有關的列車車廂、電氣、信號燈等核心系統的訂單。然而,以歐洲鐵道系統為前提制定的歐洲標準的工序說明書在日本中標之後並未得到修改。台灣採用的是1997年訂制的德國機車與法國2層客車的聯合系統,但是台灣和日本都是多地震、台風的地區,隧道、橋梁也多,歐洲高鐵卻沒這些經驗。



本文摘自《日本財團的中國佈局》


   本書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線,將衆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争與合作、重點產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系起來。本書不僅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衆多產業上的隐秘佈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制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產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上開辟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對於很多堅持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三井帝國在行動》這本書的推出,進一步展現了“商戰”的波詭雲谲。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面對一個比豐田集團還要大數十倍的三井財團這樣一個“大帝國”。我們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一個急待研究的課題,涉及經濟體制的層面。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