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節:第七章 商場如戰場(8)

2014-04-16 17:35:50



  三井石油株式會社股東構成一覽表(截止2007年3月)

  概 況    成立時間:1961年2月18日    資本金;30億日元

      年營業額:4282億日元    年純利潤:45億日元

  股 東 構 成    股東名稱    持股比例

      三井物產    89.93%

      三井住友銀行    1.95%

      中央三井信託銀行    1.95%

      商船三井    1.55%

      三井造船    1.15%

      東麗(東レ,Toray)    0.95%

      三井化學    0.95%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    0.67%

      三井生命保險    0.60%

      三井住友建設    0.20%

      三井不動產    0.10%

  長期以來,三井石油(亞洲)是保障日本國内市場穩定供應的一個海外窗口,因與中航油的期貨與現貨貿易而成為中國航空燃料油的供應商。在大規模石油產品的貿易中,三井石油(亞洲)需要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一定數量的投機。特別是,在市場看漲買入遠期期貨進行大量投機活動時,必然需要買入遠期的看跌期權(相當於對買漲投機的保險),對自己的盤面進行保護。顯然,中航油在2004年抛出的大量看跌期權是當時三井石油非常渴望的產品。

  2007年2月,新加坡《聯合時報》報道:"三井物產在新加坡公司的前石油交易員山崎言志被警方逮捕,他在接受盤問後保釋在外。"三井物產向東京證券交易所提呈的文告說,在三井石油(亞洲)2006年因交易輕石油蒙受8100萬美元的虧損後,已決定在2007年3月底關閉這家新加坡的公司。三井物產急忙關閉其在新加坡的期貨交易所,不覺讓人感覺詫異。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三井石油(亞洲)過去操作的歷史記錄再也無從查起了。

  中國油荒為哪般?

  2007年3月21日,在由廣東油氣商會主辦的中國石油貿易峰會上,此時被稱為三井物產期貨公司首席執行官的江守哲再次表明他近幾個月來一直堅持的預測,2007秋天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將跌至每桶38~40美元。江守哲表示,根據歷史模式,油價在峰值後的60~70週時達到低谷。對於目前的循環,低谷將出現在2007年的10~11月,價格在38~40美元/桶之間。真不知道,當初"中航油"的陳久霖是不是也接收過如此看跌的消息。

  問題在於,到底有多少天真的中國企業相信了這些外國期貨大鳄們在各種公開場合對媒體散佈的煙霧彈式的消息。在三井物產的江守哲3月21日發表"看跌市場"的觀點同時,廣東油氣商會所謂的資深分析師張連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原油價格在2007年11月份跌破40美元/桶符合業界預期。然而,衆所週知的事實是,2007年下半年石油價格一路飙升,11月中旬的油市局面更加壯闊,大幅攀高至98美元上方,創造了歷史新高。

  油價暴漲對日本的石油資源開發和石油關聯企業反而是利好消息,刺激了這些企業增加產能投資,銷售石油產品的企業則從漲價中漁利。像三井物產、三菱商事這樣的大商社,都從事石油類產品交易,其對石油類產品經營的依賴度分別是24%和25%。在石油漲價中,對石油依賴度大的企業,可以更多獲利。據推算,石油平均價格每漲1美元,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的盈利就能淨增10億日元,只要油價上漲不引起景氣衰退,這些商社就可以大賺其錢。

  由於中國企業對於國際油品市場價格的錯誤判斷,造成庫存水平普遍都非常低,致使2007年10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内出現了大規模的油荒,廣東地區尤為嚴重。2007年11月22日,"金羊網-新快報"刊出了標題為《兩大油企緊急進口成品油"解渴"廣東》的文章表示,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中石油)通過採取增加成品油進口量等有效措施,努力增加資源供應量。與此同時,中國石油化工公司(中石化)11月份繼續虧本進口成品油27.7萬噸,以投放廣東市場。

  此時,一家國内期貨經紀公司的燃料油市場週報(2007年10月20-25日)顯示,不斷高漲的國際油價使得廣東黃埔進口油成本已近5000元/噸。中國的進口商們就是因為前期國際油價過高而終止進貨,使得黃埔市場進口油庫存不斷萎縮,僅有15%左右的庫存量,新加坡進口混調油已基本絕迹。另外,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到,未來的1個月内有大量的日本燃料油將陸續到達廣東的深圳和黃埔港。其中,11月7日,"太平洋裡奧"載6萬噸日本燃料油抵達黃埔,中石油旗下的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聯油)接貨。

  正當中國兩大石油公司為燃料油緊缺而奔忙之際,三井物產卻在廣東為過剩的燃料油存貨尋找高價的買主。2007年10月25 日,三井物產以"蘇菲爾"號將一船3.2萬噸的日本燃料油運到廣東黃埔市場,其中近1萬噸交付給佛山華橫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剩餘的船貨對國内買家來說價格高昂,則被暫時放置在 英國石油公司(BP)南沙保稅庫中。此後,三井物產又在新加坡找到了高價買主,於11月16日將這2.1萬噸存貨以"海洋勝利"號裝載運離黃埔港。

  中石化從2007年9月以來累計已經進口成品油38.8萬噸,其中汽油9萬噸,柴油29.8萬噸,12月份安排進口柴油42.3萬噸。到2007年11月底,中石油已進口成品油41萬噸,12月陸續有11艘油輪裝載40多萬噸進口柴油抵達國内。為此,中國油企不得不承擔每噸數百元的虧損。前兩年,中石化共向政府申請到150億的貼補,2007年又再次提交申請,中國政府可能又成為最後買單者。或著不得已提高油價,這些損失最終由中國消費者承擔。

  第四節 遏守咽喉,卡住物流 (略)

  "商船三井"的灰灰天網; 借"中外運"之手在中國織網;"三井化學"盤據新加坡

  第五節 情報力與戰略視野(略)

  占有絕對的"信息不對稱"; 將"情報調研部"升格為"戰略研究所"; 誰在主導能源戰略和中日關系?

  第六節 學費不能白交

  "三井"上了很好的一課; 中國缺失"產業主導權"; "中化公司"的前車之鑒; 加入WTO後的應對之策

  下頁接第八章:"商人幕府"的真經



本文摘自《日本財團的中國佈局》


   本書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線,將衆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争與合作、重點產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系起來。本書不僅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衆多產業上的隐秘佈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制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產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上開辟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對於很多堅持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三井帝國在行動》這本書的推出,進一步展現了“商戰”的波詭雲谲。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面對一個比豐田集團還要大數十倍的三井財團這樣一個“大帝國”。我們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一個急待研究的課題,涉及經濟體制的層面。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