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節:第七章 商場如戰場(3)

2014-04-16 20:06:19



  三井住友在起訴書中還透露,2004年8月和9月間,中航油向三井住友貸款1480萬美元,用於支付欠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和高盛的J.Aron公司的債款,並在2004年9月將與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進出口公司進行的一筆1326萬美元燃油交易所得轉入公司在三井住友的戶頭,以此為抵押取得三井住友2004年11月發出的1350萬美元信托收據。三井住友認為,在這兩筆交易中,中航油均未向銀行披露它已蒙受巨額虧損的情況,因而起訴中航油欺騙。

  針對三井住友銀行的起訴,中航油於2005年2月24日正式提呈抗辯書給法庭,否認需要對前者索取1306萬美元的要求負責。針對三井住友銀行指"陳久霖和母公司在知情的情況下,指示、允許或支持中航油的職員欺騙銀行,導致銀行蒙受損失。"中航油辯稱,由於三井住友銀行在當時接受了與信用證條款不符的文件,這已經違反了托管協議,因此該銀行沒有權利就此向中航油追讨1306萬美元的違約賠償。

  無力的抗争,最終的屈從

  2005年3月16日,中航油反戈一擊,將自己的債權人之一,也是期貨市場上的交易對手--J.Aron公司告上了法庭。在起訴狀中,中航油稱,因J.Aron公司的誤導而在期權交易中蒙受巨額損失,要求對方作出賠償。J. Aron公司是高盛集團旗下專門負責商品交易服務的子公司,在新加坡紙貨市場擁有多個盤口,它在中航油巨虧事件中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既是中航油的第八大債權人,亦是中航油在石油期權交易中僅次於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的第二大交易對家。

  中航油認為J. Aron公司2004年1月和6月與中航油簽署的兩份協議中,對石油期權未來市場預期表述不完整、不準確乃至誤導,建議原告(中航油)擴大交易量並選擇更複雜的期權,這直接導致了中航油風險的放大。由此,中航油要求J. Aron公司廢除雙方這兩份協議,賠償因兩項協議招致的損失。中航油一直強調,他們對期權產品相關的價值和風險評估缺少像被告(J.Aron) 那樣的專業知識,因此,他們曾完全相信被告告知他們的這兩份重組協議的種種好處。 

  2005年2月期的《中國企業家》封面文章《誰搞垮了中國航油?》中,當事人陳久霖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近年來,國際資本長期觊觎我國企業,尤其是能源企業和海外中資企業;國際競争對手一直有意擠壓中資企業。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日本三井、美國高盛公司等先是給中航油'放賬'操作期權,即在一定金額範圍内不用收取保證金;後又允許挪移盤位,對挪移盤位的風險也沒有說明。後來等到油價沖到歷史高點時,突然取消放賬、提高保證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斬倉。"

  然而,中航油在吞下5.5億美元巨虧的苦果之後,最終還是不得不向三井和高盛低下了頭。2006年1月19日,中航油同意將所欠三井住友銀行2600萬美元債務作為全部和最終的和解賠償,這筆錢根據中航油所有債權人在2005年6月8日通過的安排計劃條款支付。此後,2006年11月15日,中航油宣佈,撤銷對高盛子公司J.Aron的起訴,不再就J.Aron公司在2004年1月和6月向中航油提供的重組整體期權組合的市場建議書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中航油同時接受J.Aron公司所要求的作為債權人在2005年6月8日中航油重組方案中享受的權益。

  事隔兩年,中航油與三井、高盛的官司終於有了一個了結。然而很少有人註意到,與"中航油事件"有著說不清瓜葛的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早已滿載而歸。在三井物產的日文官方網站上,一份關於公司盈利情況的報告顯示,總部位於英國的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在2005年的財政年度(2004年4月-2005年3月)的利潤是467億日元(約4.5億美元)。對照同年中航油的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真可謂是一家歡喜一家愁。

  為了盡快還清巨額債務,中航油這2年來借助國際油價高漲之機,通過提高航空油料的壟斷價格,將損失轉嫁給了中國國内的航空公司。2008年3月24日,《東方早報》以"中航油提前4年還清陳久霖事件巨額債"為標題報道說:"國際油價強勁上漲使中航油集團收入頗豐。中航油集團去年保障了中國民航90%以上的航油需求。從去年起,中航油每個季度航油價格都會進行一次調整。今年4月,中航油可能再次提高航油價格,將給航空公司帶來巨大壓力。"

  第二節 "3對1"的莊家賭局

  實施逼倉的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

  在紛繁複雜的"中航油事件"背後,涉及太多的公司名稱,如果梳理一下這些名稱,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場圍繞著一個莊家的賭局。在上面的記述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井物產的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三井住友銀行、高盛集團的J.Aron公司在整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中有的是中航油的逼倉對手,有的是中航油的借款人,有的為中航油提供期權挪盤的建議。然而,很少會有人註意到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



本文摘自《日本財團的中國佈局》


   本書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線,將衆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争與合作、重點產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系起來。本書不僅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衆多產業上的隐秘佈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制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產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上開辟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對於很多堅持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三井帝國在行動》這本書的推出,進一步展現了“商戰”的波詭雲谲。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面對一個比豐田集團還要大數十倍的三井財團這樣一個“大帝國”。我們的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一個急待研究的課題,涉及經濟體制的層面。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