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廂情願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勁敵

2014-04-24 09:05:51

  2005年,斯蒂芬科爾伯特曾提醒過我們 "似是而非"這種危險的心理習慣。當一個人特別喜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實,而對那些已經證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實退避三舍時,他就已經鐘情於"似是而非"了。我們倒也希望世事都能遂人所願,這樣也就天下太平、一團和氣而又事半功倍了。但我們很多人根本不去想一想這樣一個升平世界是否接近現實,他們幹脆自創一套看法來和這個虛幻的世界相吻合。我們希望什麼是真的,幹脆就直截了當地宣佈它是真的。我們希望產品的標簽簡單易懂並且名實相副,因此買東西毫不猶豫,相信裡面的產品毫厘不爽地印證了標簽上的文字。
這樣下去,事實就要順應和符合我們的看法,而不是將我們的看法去與事實相印證。我們可以肯定你一定能發現這裡存在的問題。因為我們認為一切事物其本質和表現出來的現象應該有所不同,而我們也相信它們實際上就是有所不同,一旦我們認識到自己有似是而非這樣的傾向,我們就要不斷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我希望它是真的這事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無疑的證據證明它是真的?"否則我們就要自取其辱,說出來的話就像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所說的那樣:
哈利:肯定是馬爾福幹的。
麥格教授:波特,這個指控可不輕啊。
斯内普教授:說的是。波特,你有什麼證據?
哈利:我就是知道。
斯内普:你……就是……知道?(語帶譏諷)波特,你的天才又要讓我大吃一驚了。
一廂情願的思維之所以常常揮之不去,是因為我們否認一切的思維方式常常出現。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和事實作鬥争,在冷冰冰的事實之外盡力強化升平世界的幻想。對我們共同面對或獨自面對的種種問題產生的焦躁和恐懼情緒構成了一道防護牆,屏蔽了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真實的世界,讓我們看不見其本質。想一想你一生中多少次反複聽到國家元首宣佈他們所發動的戰争馬上就會結束,勝利指日可待。但是這樣的預測通常只是些空洞的許諾。我們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戰争也許會一直不停地打下去,或者本國部隊取勝的前景並不明朗,想到這些真讓人痛苦不堪,所以我們的思維幹脆直接將它抹掉了。
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當科學還不能提供較能令人接受的解釋時,人們多喜歡依賴奇迹作為因果解釋來理解這些事物,或者試圖用奇迹來掌控科學無法掌控的那些事物。我們來聽聽美國動畫《辛普森一家》中的頑童巴特是怎樣打擊奇迹式思維的:
馬格:好了,孩子們,把你們的信都交給我。我會把這些信寄到聖誕老人在北極的工作室去。
巴特:不要再胡說啦。這世上只有一個肥佬會不斷給我們帶禮物來,但他的名字才不叫聖誕老人呢。
這世上有許多事都無法控制,我們也知道與之抗衡的許多力量和困境都好像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結果就是過去了一茬拔牙齒的仙女和複活節的兔子,又來了一茬新的神奇力量和影響,只要它們能帶來樂觀主義和安全感就行。當人們無力去理解或改變自己的境遇時,奇迹式思維就變得更為強大。在這種巨大需求的驅動下,任何相信人生有隨機或偶發因素的想法都被斥為令人沮喪而置之不理,代之以奇迹式的因果關系的承諾。
對抗奇迹式思維的方法就是積極主動地使用本書所教導的關鍵問題。批判性思維的種種障礙會一直不停地伴隨我們,不能忽視它們,但是憑借好奇心以及對批判性思維原則的尊重,絕對可以抵制它們。

本文摘自《學會提問》


   這本《學會提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很出色地完成了傳授批判性提問的技能這一目標,既簡潔又全面,實踐指導性強,會對同學們提供很大的幫助。想要去國外留學深造的同學,應該學習批判性思維,學會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評價問題,理性思考,擴展你的思維和眼界,豐富你的内心世界!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 —哈佛大學名言 美國“神童”教育(天賦教育)的“童子功”入門第一招是“培養批判性的閱讀能力”,第二招是培養“批判性的聆聽能力”。在小學階段還是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來培養,到了大學階段就已經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成為各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課程設計圍繞的核心。 —《天賦教育在美國》 如果你不改變問問題的方式,你永遠都不會成功。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 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啟發人的智慧。 —潘石屹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