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2014-04-24 09:21:04

  列舉批判性思考的人應該具備的主要價值觀並且對之條分縷析相對比較容易,但身體力行起來卻難上加難。你一開始以為與某個結論不期而遇,其實這個結論早就有來頭和歷史了。你已經學會對某些事物處處留心,對某些利益鼎力支持,對某一類主張加以漠視。因此你總是在現有的各種觀點之間開始批判性思考。你對這些現有觀點難免會有情感上的依戀。
這些都是你的觀點,你對它們百般呵護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聽一聽政治諷刺作家斯蒂芬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是怎樣嘲諷我們以下的看法的:"你知道,我可不是什麼事實的'粉絲'。事實總會不斷變化,而我的觀點卻從來不變,不管事實如何我都無所謂。"
當你改變自己的看法時,就好像當衆承認你從前的一切都歸於失敗,直到此刻才如夢方醒。遇到更強有力的分析推理能引導你進入全新方向時,有勇氣當機立斷地改變觀點和立場,真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下定決心發掘自己的最大潛能,塑造出史上最強的自己。當然,一直不停地改變觀點證明你是個隨機應變的人絕對是不智之舉。可是當你遇到新的證據和理由,勝過你一直以來依賴的所有理由和證據,你就有必要棄暗投明、輕裝上陣。你應該傾力擁抱這個修正後的世界,信心百倍地認為這樣的世界才更加可靠。甯可在理由充分、證據確鑿時反複無常,也不要在缺乏論據、強詞奪理的結論上執迷不悟。
請牢記一點,我們思考時都有明確的目標。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思考正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當我們思考的動機就是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時,我們就對批判性思考的價值觀不管不顧。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變成了鼓吹者和宣傳家,千方百計地尋找更好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當前的立場。從這個角度來看,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捍衛的過程。
更明智、更進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讓我們的思想更加精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不時鍛煉自己,耐心傾聽那些和我們意見相左的人的論證。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論證已經駕輕就熟,大可放心去了解其他人的論證,了解那些我們沒有真正全面透徹加以了解的論證,這樣就可兼採百家之長而不致迷失方向。
這一點值得一再強調。我們每做一個決定時都攜帶有太多的個人包袱—經歷、夢想、價值觀、所受訓練、文化習俗等。可是,如果你要茁壯成長,你就得認清這些情感,而且盡你所能,將其擱在一旁暫時不問。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不斷鬥争,正如火柴盒二十樂隊(Matchbox Twenty)在那首名為"争論"(Argue)的歌曲裡所唱的那樣:
而我也不知道,說過我也不知道,
所有這些感情,讓我的分析雲遮霧罩,
讓我的分析雲遮霧罩。
只有盡力認清這些感情以及它們對你造成的影響,當別人提出的觀點可能威脅或推翻你當前的看法時你才能仔細聆聽。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非常重要,因為在有些問題上我們的許多立場和觀點並不是特別有理有據不容辯駁,它們也是別人傳遞給我們的觀點,經年累月下來,我們對這些觀點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事實上,很多時候,當別人提出相反的結論時,我們都將其當做針對我們自己的人身攻擊。對一個論題過於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險,就是你可能考慮不到其他立場潛在的正當理由—這些理由其實非常充分,只要你願意聽一聽,足以改變你對這個論題的看法。
請記住: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經過分析推理以後還對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批判性思考的人畢竟不是機器,家事國事天下事,他們事事關心。關心的程度如何,只要看一看他們全身心投入與批判性思維有關的智力活動,再苦再累他們也無怨無悔。但投入的感情再多,批判性思考的人也會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的當前思想隨時有可能得到修正,因此感情時刻受到理智的調節和控制。
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因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社交活動,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結論不斷質疑時,我們還得考慮他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只要與我們交流的人對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價值觀和我們心照不宣,那麼我們的提問就會被當成新的證據而受到歡迎,大家面對的是共同的問題,一起結伴尋找最佳的解答。但是這種共同成長的絕佳機會卻不是社會交往的唯一模式。
很多人並不熱心別人來探詢他們的思考過程,常常是,別人一問到他們,他們就認為別人是沒事找茬,有意和他們過不去。有的人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要問我這麼多難對付的問題?他為什麼橫豎不肯接受我的觀點?如果你求知若渴地不斷追問,而他們的反應卻是反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刻薄小氣,千萬不要覺得驚訝。很多人就是不習慣別人對某個觀點的來龍去脈那樣好奇偏要去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了批判性思考的目的而進行的論證,其面目會大不一樣。因為我們將論證看成一種機制,依靠這種機制,我們可以對當前的結論鞏固充實、删繁就簡,因此我們使用的"論證"這個概念,其含義就變得迥然不同。一個論證是兩種不同形式的陳述之間的結合,即一個結論和支持這一結論的理由間的結合。正是理由和結論之間的緊密結合才支撐起一個人的論證過程。我們之所以提供一定的論證,是因為我們關心別人採取怎樣的方式生活,他們相信些什麼。而我們能不斷取得進步,則得益於別人足夠關心我們,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論證,而且對我們的論證進行客觀評估。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成長為有思想的人。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你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時候,一定要讓別人明白你好學上進。此外,要讓他們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你同他們存在分歧,不管這些分歧有多重要多嚴重,都不應該以口誅筆伐而收場。以下列舉一些談話策略,你可以利用這些策略來讓談話繼續下去而不致中斷。
(1)盡量闡明你對別人言論的理解,不妨問一問:"我好像聽你說過這個。"
(2)問一下別人,有沒有證據能讓他改變他的觀點。
(3)提議暫停一段時間,你們可以盡量找到支撐自己結論的最佳證據。
(4)問一問別人,為什麼他認為你據以形成結論的那些證據顯得不堪一擊。
(5)盡量彌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對方的最好理由,並將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沒有發現一個你們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結論呢?
(6)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結論,以此為基礎,找出對話中分歧產生的原點。
(7)好奇心再強,也要表現得體貼關心和不溫不火,一旦讨論的語氣升溫,就要不斷提醒自己,你是來虛心學習的,不是來舌戰群英的。
(8)確保你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都表現出謙恭的樣子,而不是擺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勢。
營造交流會話的友好氛圍
作為一個作者或演說者,你面臨一個重要的抉擇。你得決定為你的讀者和聽衆營造一種什麼樣的氛圍。你是否會選擇這樣一種氛圍:一旦有人不同意你的結論氣氛馬上就變得劍拔弩張?在當前這種極端的環境下,這樣一觸即發的誘惑是非常大的。只要看一看美國大選季期間大家使用的策略,也就是"每日秀"(Daily Show)主持人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在節目裡嘲諷的那種談話策略就知道了,他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是希特勒。"
本著斯圖爾特引用的這句話的精神,你就可以選擇營造這樣一種氛圍,讓講道理的人可以體面而又大方地表達異見—一種歡迎讨論和提問的氛圍。我們當然提倡這樣的氛圍,但讓我們實話實說吧,確實有一些不可抗拒的理由,讓我們在寫作時語氣變得不容置疑,將批判性思考的人拒之門外,甚至將他們全部撂倒。
首先,遇到一個難回答的問題,將它直接槍斃比仔細思考然後做出回答要容易得多。而且,這樣做一定讓你顯得一言九鼎霸氣外露,讓聽衆簡直沒膽量挑戰你的權威觀點。更不要說這種寫作風格有時候會顯得非常輕松有趣。不知你有沒有讀過並且特別享受毒舌王評論的一部電影、一本書、一張唱片或遊戲?
看一看下面對2009年票房大獲成功的賣座影片《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的一篇評論,註意其中的語氣和措辭。流行影片評論家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這樣寫道:
你要是想省下這張電影票錢,直接走進廚房,擺出男性唱詩班的架勢,大唱地獄之歌(music of hell),再讓一個孩子胡亂敲打鍋碗瓢盆和瓶瓶罐罐,然後閉上眼睛動用點想象力就行了。
請你試著去說服他,告訴他應該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一下。
對於一心一意開發批判性思維的人,使用這種語氣和別人交流代價就太高昂了。模仿艾伯特的這種說話方式將我們與我們打算交流的那些人的想法徹底隔絕起來。他們將談話的通道全部關閉。此外,這種方式和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的價值觀直接發生沖突,他們的價值觀推崇的是好奇心、謙恭有禮的態度和以理服人。為自己的立場據理力争,但若採用艾伯特式的不留情面和不容商榷的口氣,無形中就關閉了通往批判性思維一個重要問題的大門:"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呢?"我們想鼓勵你讓自己的文章變成好客的場所,讀者即使和你道不同也可以一起商量。

本文摘自《學會提問》


   這本《學會提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很出色地完成了傳授批判性提問的技能這一目標,既簡潔又全面,實踐指導性強,會對同學們提供很大的幫助。想要去國外留學深造的同學,應該學習批判性思維,學會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評價問題,理性思考,擴展你的思維和眼界,豐富你的内心世界!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 —哈佛大學名言 美國“神童”教育(天賦教育)的“童子功”入門第一招是“培養批判性的閱讀能力”,第二招是培養“批判性的聆聽能力”。在小學階段還是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來培養,到了大學階段就已經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成為各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課程設計圍繞的核心。 —《天賦教育在美國》 如果你不改變問問題的方式,你永遠都不會成功。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 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啟發人的智慧。 —潘石屹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