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 少用判斷,多用計算:如何找到答案

2014-04-27 15:21:03

    每個人每天都在做決定,大多數的決定都是憑經驗、憑感覺,每一個人都需要發展出一套盡可能量化的決策過程,用數據、用計算、用分析,就可以得到結果,而不要用直覺碰運氣。

    剛開始學習出版時,編輯來問我:有一本書的内容是這樣,作者是誰,我感覺這本書的内容不錯,何先生,你覺得怎麼樣,值得出版嗎?

    那時候,不敢承認我不懂,只有努力地和他一起讨論内容、讨論作者、讨論市場,然後下一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對還是錯的判斷。

    回想那一段,我能存活到現在,真是承天之幸。

    後來,當然就不是這樣了,我們發展出一張電子表格,我稱它為出版的“帝王窗體”,把所有的思考,都已經盡可能量化,只要填上各種參數,自動跑出可能的營運結果,我們依賴計算,用了很少的判斷,這是一個去掉直覺、少用判斷、搜集資料、多用計算的過程。

    判斷與計算有何差別?判斷是直覺的,判斷是使用信息少的,判斷是問結果,判斷是一翻兩瞪眼的,判斷往往是現象與經驗的立即反射、反應。

    可是計算不同,計算需要有豐富的信息與情報做基礎,然後進行複雜的未來推演,然後分別就每一種可能仔細計算利弊得失,讓決策者在複雜的情境中能夠得到可資判斷的基礎。

    嚴格來說,計算是判斷的前置作業,當所有的可能算計清楚之後,判斷才有用武之地。計算強調的是過程,強調的是未來模擬,強調的是書面作業,強調的是精準分析,強調的是做出數個方案的可能選擇。

    反過來說,判斷可能是盲目的,主要的憑借是經驗與直覺。不幸的是,經驗又有高度的風險性,因為經驗是過去的情境、過去的歷史,而判斷是要替未來做決定。用過去的情境、用過去的經驗,要分析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難免會有高度的時間落差而導致判斷錯誤。

    或許我們應該說,精準的計算是大企業做的事,因為有足夠的人力、足夠的資源、足夠的知識,讓每一項決策都在足夠的信息及情報基礎下完成最佳的分析。這樣的決策,理論上犯錯的可能較少。

    不幸的是,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大多數的情境,都是在不可能完成這麼精準的計算下,就需要用判斷來做決定,那又如何避免判斷可能犯的錯呢?

    一個快速計算習慣的養成可能非常重要,快速計算的習慣包括幾個重要的步驟:一、盡可能地情報搜集;二、找出關鍵性的變量;三、就這些關鍵性的變動,進行快速的變動因素試算,以形成幾個不同可能、不同結果的方案;四、就這些可能再進行最後的判斷。

    經過這些程序,或許我們仍然不能全然掌握未來的變動,但至少我們可減少直覺的判斷,進而減少直覺的錯誤!

    後記

    說到計算,我們都應該感謝微軟這家公司出了excel軟件,其電子表格,能力超強,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常告訴小朋友,做生意如果不會電子表格,賠錢是應該的。

本文摘自《從員工到總經理的成長筆記》


  “自慢”的職場私房學,是你增強專業競争力的捷徑。
  “自慢”,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自己的拿手與在行,是不是比別人更好,其實不知道,但絕對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每個大廚都有“自慢”的料理,每個職場高手都有自豪的本事。面對職場上的競争與起落,成功的最關鍵之處在於態度。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