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何對責任敬而遠之(1)

2014-06-25 15:38:29

    第三章:強者承擔責任,弱者逃避責任

    人們為何對責任敬而遠之

    對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獻身於一種美好事業。

    ——科學家?愛因斯坦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這是誰的錯?”

    回答是各種各樣的,但歸結起來無外乎兩種:承擔責任與推卸責任。統計下來,推卸責任的現象似乎比承擔責任的現象更常見。究其原因,不能簡單地以“道德敗壞”、“覺悟低下”來論斷。比起單一的道德批判,我們更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們為何對責任敬而遠之?

    有這樣一個極具寓意的故事:

    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讓他們住在美麗的伊甸園裡,那裡各種物品應有盡有,而人是可以長生不老的。上帝吩咐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但是亞當和夏娃都沒能抗拒蛇的誘惑,吃下了善惡樹上的果子。當上帝發現並追問此事的時候,亞當把責任推給了夏娃,夏娃又把責任推給了蛇。結果,憤怒的上帝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

    當人們聽到“這是誰的錯”這類問題時,很多人會像亞當和夏娃一樣,對未知的下一步感到惶恐:接下來會怎麼樣呢?在責任面前,人們之所以會找借口,互相推诿,關鍵還在於承擔責任是一項“苦差”,是一件費力不讨好的事情,說得好聽一點就是戴著鐐铐跳舞。大多數人只看到了鐐铐——責任是一種羁絆、一種負擔、一種約束,而體會不到跳舞的樂趣——承擔責任之後收獲的内心的快樂與滿足。因此,與其說推卸責任是一種不認真、不道德的表現,不如說它是人類趨利避害的一種本能——人們推卸責任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看,逃避責任也是一種“智慧”,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這看似有理的一面,卻不見得就是最理想的出路,因為它所帶來的危害同樣巨大。一個拒絕責任的人首先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也讓自己錯過了一次次鍛煉與成功的機會。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個逃避責任者的得與失。

    早晨的鬧鈴響了好幾遍,尚佳食品公司的銷售人員小王才從床上掙紮起來,腦子裡第一個反應就是: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他匆匆忙忙地趕往公司,早餐也顧不上吃。跨入公司大門,還神情恍惚,坐在會議室睡眼蒙眬地聽著經理佈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小王上午拜訪客戶,結果遭到拒絕和冷遇,心情簡直糟透了,仿佛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下午下班前回到公司填工作報表,胡亂寫上幾筆湊合一下交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平時沒有花時間學習,懶惰、思想消極,從不好好去研究自己的產品和競争對手的產品,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從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麼,有哪些經驗、教訓,從不認真想一想顧客為什麼會拒絕,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為顧客帶來了什麼樣的服務和滿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一天算一天……這就是小王真實的工作寫照。

    到了月底發工資,薪水太低,於是小王炒了老闆的鱿魚。一年下來,換了五六個公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時間就這樣耗盡了。結果是“三個一工程”:一無所獲,一事無成,一窮二白!

    很顯然,小王之所以會選擇逃避責任,並非他不懂得權衡利弊,而是他的衡量標準與別人有所不同。小王只看到了承擔責任的艱辛,卻看不到承擔責任的好處:可以準時上班,贏得同事的好感與老闆的信任,可以促進更多成功的合作,讓自己與時俱進,在工作中做到知己知彼,並逐漸贏得老闆的信賴,與企業共同成長進步……盡管都是趨利避害,但後者顯然更加理性、高明。

    遺憾的是,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大量像小王這樣的員工。他們也懂得趨利避害,但他們的目光太過短淺,只看到了短期利益,未能看到長期利益,看到了有形利益,未能看到無形收獲。只懂得趨利避害的“小智慧”,未明白擔當責任的“大智慧”,對責任避之唯恐不及,當然成功也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

    思考題

    1.講述你所知道的關於逃避責任的現象。

    2.讨論:選擇承擔責任與逃避責任是否有對錯之分?它們分別有什麼好處與壞處?

    受害人,還是受益人:從“崗位股份制”理論中看責任

    我有一個嚴厲的老闆,那就是我自己。

    ——雅芳頂級銷售人?艾德娜•拉爾森

    章玲拿到管理學碩士學位後,開始不斷地奔波求職之路,但總是因工作崗位與自己的學歷不相符,很難達成心願?最後為了生計,她決定靜下心來,先找份一般工作來做。於是,她以高中學歷,找了一份在連鎖超市做化妝品促銷員的工作,薪水比普通的理貨員還要低。工作兩個月後,她發現該超市在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貨面的擺放相關度不高,促銷的商品沒有吸引力,員工的工作效率不高,缺乏流程管理,於是她便不遺餘力地擬了多份改進計劃書,說服公司做大規模的改革。

本文摘自《責任勝於能力(白金版)》


   負責精神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
  這是被中石油、聯想、海爾、蒙牛、華為、萬科、國航、海航、格蘭仕、海信、微軟、通用、IBM等無數中外優秀企業成功實踐的核心價值觀和第一行為準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