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造就企業魅力

2014-06-25 16:09:52

    責任造就企業魅力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擁有高度責任感會讓其擁有非凡的魅力。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知名企業長虹也受到了沖擊。據了解,此次特大地震造成長虹1名員工死亡,部分人員受傷,主要的生產基地一度停產。但是,地震沒有擊倒長虹,地震後,長虹選擇了堅強。在公司董事長趙勇的領導下,長虹組織大量人力、物力,積極參與到抗震搶險救災中。

    當長虹獲悉北川受災損失嚴重,當即決定招募員工志願者隊伍奔赴重災區北川縣,可是由於地震導致通信中斷,分散在各個生活小區的員工招募集中起來存在一定難度。長虹公司總經理劉體斌便帶著工作人員深入各大生活區和安置點,以貼告示、用喇叭喊、員工奔走相告等方式,在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内,招募了500多名員工志願者。

    5月12日晚上9點,第一批長虹志願者緊急出發。這天晚上,500多名長虹志願者在長虹一位副總的帶領下,攜帶飲用水、食品、藥品和鐵鍬等物品,長虹醫院的醫護人員隨行,分三批進入北川。

    在500多名長虹志願者當中,有兩位是女性,見公司在緊急招募赴北川的志願者,她們懷揣一股強烈的信念,一定要隨大部隊去北川救援!當時出於安全考慮,女性一律婉拒,建議她們在綿陽當好志願者。但是,她們悄悄地爬上了大卡車,躲在男員工背後,懇求千萬不要“出賣”她們。於是,她們就到了北川救援現場。從此,她們的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著……

    “長虹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讓我們對長虹充滿感激和尊敬,長虹在北川中學救援和社會救援方面體現出一個大企業的風範。”

    “長虹自己遭到損失,但還來幫助我們,有你們的支持,我們才能與震災抗衡!”災民安置點的群衆這樣感激地說。

    長虹作為重災區的企業,從地震的那一刻起,一直把災民放在第一位。從組織志願者去北川救人,到收置孤兒、捐款捐物,每一個舉動,都體現出大企業在危急時刻,把人民放在首位、勇於擔起社會責任的風範。

    在災難的考驗中,王老吉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負責任企業的社會擔當。

    2008年5月18日晚,在央視“愛的奉獻——2008抗震救災募捐晚會”現場,香港加多寶集團向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人民幣,創下國内單筆最高捐款額度。這一善舉體現了企業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感染了民衆,也激發了消費者對王老吉的熱情……

    5月20日,廣州某高職中學校内小賣部老闆老王很納悶:4月份整個月才賣出兩三箱王老吉,單單5月19、20日這兩天,王老吉就賣斷貨了。後來,老王從學生的口中得知,很多人購買王老吉正是因為王老吉企業的1億元捐款。

    一個名為《“封殺”王老吉》的帖子得到網友熱捧,帖子號召大家“買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買一罐”。

    王老吉讓廣大消費者看到一個有愛心、負責任的企業形象,並為大家樹立了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形象,獲得極大的市場關註和追捧,品牌價值飙升。

    正所謂:“責任勝於能力,責任造就企業魅力。”當一個企業擔當社會責任,樂於奉獻愛心的時候,社會也會以熱烈的態度來回應它,財富、資源、人才、資金都會滾滾地向企業流去。在社會大衆的眼裡,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極富魅力的,正是這種魅力將社會的優秀資源連續不斷地吸納入企業的“體内”。

    因此,一個企業要想擁有非凡的魅力,就必須具有責任感,在關鍵時刻能勇敢地承擔起責任。

    思考題

    1.你買過王老吉嗎,王老吉為什麼一下子銷量飙升?

    2.員工有責任,企業也有責任,試想如果我們都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本文摘自《責任勝於能力(白金版)》


   負責精神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
  這是被中石油、聯想、海爾、蒙牛、華為、萬科、國航、海航、格蘭仕、海信、微軟、通用、IBM等無數中外優秀企業成功實踐的核心價值觀和第一行為準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