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何不徑直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诠釋為"未來是濕的"?平心而論,"未來是濕的"這個概念其實跟舍基沒有什麼關系。我本來有點猶豫,覺得是不是太自由心證了,但當我聽到奇平說了這樣一番話,便立即下了決心:
前蘇聯故事片《辦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對白,比較接近本意:女上司嚴厲地質問男主角:"你說我幹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搖手說:"不,正相反,你濕乎乎的。"
這個社會,如何不是幹巴巴的,而是濕乎乎的?意思是社會如何成為更人性的,更有人情味的?互聯網的終極意義,社會性軟件的終極意義,就在於解決這個問題。
人們往往有一個錯覺,就是以為發明互聯網,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更技術化,更幹巴巴。其實正好相反,借由社會性軟件,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的人文含義,就是讓世界變得濕乎乎的,或很俗地說,讓世界充滿愛。
不錯,我們需要從"未來是濕的"角度理解作者所講的社會性軟件和社會性網絡。這是我們的诠釋,我們的概念,我們要借他人之酒澆我們心中之塊壘。原因無他,中國社會太幹巴巴的了,需要加濕。
濕,是協同合作的態度。
濕,是社會資本的累積。
濕,是思維範式由一維而萬維。
濕,是政治文化從一元到多元。
濕,是交流空間打破鴉雀無聲,走向衆聲喧嘩。
互聯網,就是中國的加濕器,未來的加濕器。
互聯網是愛的大本營
我們先從"讓世界充滿愛"的這個"愛"字談起。在十年前,人們還無法見證互聯網催生這樣的社會風潮--上百萬的人共同推動巨大的事業,不是為了錢,而是出於愛。
本文摘自《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舍基,一個新文化的最敏銳的觀察者,對此種社會革命的後果——無論是好是壞——給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並思考了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做什麼。一位婦女丢掉了手機,但徵召了一群志願者將其從盜竊者手中奪回。一個旅客在乘坐飛機時領受惡劣服務,她通過自己的博客發動了一場全民運動。在倫敦地鐵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嘯中,公民們用可拍照手機提供了比攝影記者更完備的記錄。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由管理甚少的參與者們撰寫的……不論在何處,你都能看見人們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發起某種公共行動。一部集衆人之力的百科全書、一個丢失手機的傳奇,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聯系,但它們乃至更多事情的影響實際上有著共同的根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交流工具支持群體對話與群體行動。聚集一群人並使之行動原本對資源有極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範圍内的群體努力都被置於一種制度的壟斷之下。今天,全球分享與合作的工具終於交到了個體公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