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前增值稅制度存在的問題(1)

2014-08-05 14:27:28

   一、生產型增值稅存在的問題

  1.生產型增值稅沒有徹底解決重複徵稅問題,導致稅負不公

  實行增值稅的目標之一是為了解決原流轉稅的重複徵稅的問題,而生產型增值稅仍然存在重複徵稅現象。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在計算稅金時,只允許扣除購進勞動對象所負擔的稅款,而對企業購入固定資產等長期資本所負擔的增值稅,不得作為進項稅額抵扣其應納稅額。這就使這部分稅款資本化為固定資產價值的一部分,並分期轉移到產品的價值中去,成為產品價格的一部分,其結果是該產品的銷項稅額中含有一部分增值稅,等於固定資產在購買時承擔了一道稅,徵收增值稅時又課徵了一道稅,從而產生了重複徵稅。產品價格的增值稅金隨著貨物流轉次數的增多,對已徵稅款的重複徵稅也越嚴重。這就必然導致稅負的不公平,具體表現在:

  第一,不同行業稅負不公平。不同行業固定資產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外購固定資產所占比重大的企業,稅負必然重於外購固定資產比重小的企業;資本密集型企業稅負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現代企業稅負重於傳統企業;專業協作密集型企業稅負重於非協作生產型企業;從事資源開採和利用的企業稅負重於加工企業。如採礦業、制造業中的化工、醫藥、煙草由於抵扣率較低稅負偏高,而下遊產業中如食品和紡織行業,由於抵扣率較高所以稅負較輕。

  第二,進貨渠道不同,稅負不公平。一般納稅人向一般納稅人購進的貨物或應稅勞務可抵扣除17%,而向小規模納稅人購進同樣的貨物或應稅勞務只能抵扣6%(或4%)。這違背了稅收公平分配原則。

  第三,内外資企業稅負不公平。外商投資企業可以免徵進口設備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購買國内設備可以退稅,而内資企業則無上述優惠規定,也形成了内外資企業之間的稅負差異。

  可以說,生產型增值稅與現代化大生產專業化、協作化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矛盾,對企業組織結構的選擇和投資方向的選擇具有非中性的影響,對經濟的高效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2.生產型增值稅不利於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世界各國在對外貿易中都希望利用稅收政策促進國内產品的出口,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但關稅政策已為國際社會所限。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關稅壁壘嚴重弱化,加上非關稅壁壘的嚴格限制,使得這些傳統措施對外貿的保護作用日益減弱。因而利用增值稅來達到這一目的符合國際慣例,即在進口時為保護國内產品,足額課徵進口環節的增值稅,出口時徹底退回國内已繳增值稅,使本國產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但我國生產型增值稅對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稅金不予抵扣,從而造成上一環節所納稅金在下一環節抵扣不足。而且,增值稅存在多檔稅率、徵收率和抵扣率,如果購銷環節的稅率不一,就會導致增值稅多扣或少扣,抵扣不實。這樣,很難核實該出口產品在生產和流通環節繳納的稅金,因此,就很難一次性地把其在國内負擔的稅金退幹淨,使得零稅率有名無實,不利於發展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

  

本文摘自《增值稅制度與操作實務》


   本書根據2008年修訂通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編寫,旨在幫助廣大的納稅人以及註冊稅務師等財稅從業人員快捷、完整、方便地查閱和掌握增值稅制度及操作實務,及時了解最新政策變化,更好地運用優惠政策,提高納稅水平。
本書共分為三篇:理論篇——介紹了增值稅的類型、特點和增值稅制度的演變及政策取向;制度篇——詳細介紹了增值稅制度的基本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操作篇——舉例說明增值稅的納稅籌劃、納稅申報及會計處理。
本書内容豐富實用,法律法規翔實準確,查詢方便,是廣大納稅人員、稅務幹部和財稅從業人員不可缺少的案頭工具書,也可作為財稅專業廣大師生的教學參考用書。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