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内,常青藤盟校博士出身的是科長級,而司法考試出身的則是部長級別。我還是想回到美國。"
一個韓國留學博士向媒體表示,本土頂尖的人才可以當部長,世界頂尖的人才卻只能當科長,所以他不願意回國。韓國職業能力開發院與美國科學財團、學術振興財團聯合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在歸國博士當中,選擇"從事比自己學位水平低的工作"的博士占32.3%;而在留在美國的博士中只有19.1%的人選擇此項。由於回國發展還不如在國外更受重用,因此,韓國留學博士回歸率正從經濟奇迹時期開始逐年下降。許多接受調查的博士們指出:"刺激愛國心已經沒有效果,政府必須出台相應對策。"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談到新加坡如何吸引外來人才時,首先提到第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必須是開放寬容的社會。讓這些人才覺得在這個地方自在舒服,願意居住,把家人帶來。所以必須是一個開放、平安、有法治的、有系統的國家。"
新加坡吸引的人才以華裔為主,這些華裔主要來自新加坡週圍的馬來西亞、印尼。東南亞有些國家的種族問題非常嚴重,人才不是沒有得到合理評估與使用,而是根本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新加坡也由此受益。2006年9月15日,新加坡内閣資政李光耀在某一論壇上就突然嗆聲說:"我們的兩個鄰國(印尼、馬來西亞)都與當地華人發生問題,華人本身很成功,工作勤奮,所以他們是被有系統地邊緣化了。"
李光耀的話甚至引起一場外交風波,印尼和馬來西亞要求新加坡做出道歉。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甚至批評李光耀"傲慢及不尊重鄰國",其現任總理巴達維則譴責說盡管並非全體華裔都生活得很好,但是,華裔並沒有被邊緣化。然而,在馬來西亞本國進行的調查當這中,卻有大約42%的網友支持李光耀的說法,認為馬來西亞的華裔沒有被邊緣化的人只有18%。
一個印尼的華裔母親這樣寫信告訴自己在海外留學的兒子:"記得生下你的時候,僅僅因為不是原住民,所以必須為你多辦一個國籍證來證明你是這個國家的人。從你讀書開始,國籍證又成為了'被敲詐證',辦任何手續都要亮出這個證件,多交納費用以及被勒索,有一次你父親憤怒地問'華人難道不是人嗎?'他們就是這麼回答'華人是人嗎!'我想告訴你,現在有了這個機會,就永遠別回到這個地方。"
即使在東南亞種族問題得到改善的近幾年,問題依然存在。在馬來西亞,非巫裔學生在考大學時會受到不公平對待,考上大學又很難獲得獎學金,畢業後即使能力突出也很難成為國立大學校長這樣的一把手。因此,馬來西亞過去五年一直實施人才回流計劃,平均每年卻只能吸引大約50名傑出人才回國。大多數人才流向了新加坡以及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然後一去不返。
在民進黨當政期間,中國台灣的族群矛盾也被無良政客挑起,外省人無論做什麼都是"出賣台灣"。因此,過去10年,從中國台灣移民至加拿大與澳洲的人口高達9萬人,通過移民和留學流失到美國的人才則更多,企業家則喜歡前往大陸發展,這也導致台灣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民進黨政府因此對台商投資大陸設置了最高40%的上限,並限制某些產業的外遷,以為通過"閉關鎖國"可以阻攔人才外流。結果,許多台商幹脆換成為美國、加拿大的國籍,即可以曲線地來到大陸投資,同時也不使留在台灣的親人受到牽連。來自台灣的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台灣《聯合報》曾評價台灣人才競争現狀說:"在過去,多數國家都不歡喜外來移民,設限阻止。現在不一樣了,世界是平的,有人才而後有競争力,各國競自延攬人才,一場'全球人才争奪戰'激烈展開。各國紛紛修改移民政策,並廣納外國留學生,以種種優惠條件,歡迎人才來歸……台灣領導人經常提醒民衆,大陸對岸有多少多少顆導彈正瞄準台灣,要大家提高警覺。但台灣面臨的最大威脅未必是對岸的導彈,而是人才流失對台灣競争力造成的致命傷。"
在這位台灣學者的眼裡,台灣的"腦力外移","其中又以去中國大陸者為多",肯定不是因為大陸人均收入高。而是因為大陸事業發展機會多,同時,"台灣内鬥不止,政客認為'把經濟搞好也不一定選得上',於是繼續以意識形態鎖台,繼續讓產業萎縮;中青年找不到工作,只好外逃尋生路。"
相比政府排斥人才的政策與制度,長期的社會環境、制度文化等是更深層次的"軟件"因素。曾經留學丹麥的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就指出:"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他的知識和創新,要創造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合適環境和氛圍。"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南部陽一郎因為創造"自發對稱破缺"理論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並獨得一半獎金,因為另外兩個獲獎者小林誠、益川敏英只是解釋了這一理論。由於南部陽一郎1970年已經加入美國籍,日本國内非常遺憾。許多人就問他為什麼不回到日本,南部陽一郎就表示:主要是芝加哥大學能夠提供可以同研究專業基本粒子物理學領域以外的人自由交換意見的研究環境。
南部陽一郎的好友新加坡學者潘國駒教授則暗示:"我曾經問南部陽一郎教授為什麼不願回日本,他告訴我,他的顧慮是一旦回去就可能陷入行政和人事等諸多雜務當中,無法專心從事科研。"
有儒家文化傳統的東方國家普遍有這樣的文化弊病:認為集體利益可以高於個人正當利益,重視等級秩序,企業盛行家族文化,官場有道不明的"人際關系政治",即使在最需要註重自由的學術機構也往往像"官場"。一位中國的海歸教授也曾如此自述:"美國的朋友發email或打電話問:'你回國以後在幹什麼?'我的回答一律是:'在填表'。近五年左右的時間中,我一直把相當部分精力花費在填表上……我有時戲稱自己為填表教授。"
本文摘自《講述全球最稀缺資源的争奪戰》
為什麼因為缺乏醫生,塞拉利昂2003年嬰幼兒死亡率高達16.6%,人均壽命不足40歲,而在美國芝加哥的塞拉利昂醫生卻還比塞拉利昂全國還多?
為什麼美國的“氫彈之父”、“電子計算機之父”來自歐洲?為什麼歐洲免費輸送科學家讓美國爆炸了原子彈、制造出了導彈、把人造衛星送上天、使宇航員登上月球,冷戰中卻還需要美國人的保護?
為什麼美國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業三分之一都有印度或中國的創始人?為什麼美國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接近40%來自外國出生?為什麼這些外國出生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有22%來自中國大陸?為什麼中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留學博士學成不歸的比例高居新興國家首位?
為什麼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並且從2006年開始榮登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為什麼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為什麼中國送出了世界最多的140多萬留學生,卻只有30多萬人回國?為什麼中國官方的社科院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