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狗咬人才能成為新聞的今天,"人才浪費"往往比人才競争更容易引發媒體的關註,例如人們更喜歡對博士在國外洗碗、教授在當廚師的故事津津樂道。這正是典型的"人才浪費","人才浪費"是指擁有高技能、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從事與其所受的教育、培訓以及技能並不相關的工作。無論對於接納國還是輸出國來說,這都是個雙輸的局面,但對於權衡並做出決定的個人來說,他們可能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或者在國外賺到了一筆錢。
然而,現在出現的一種輿論趨向,就是把一切人才流失都歸為"金錢惹得禍"。只要有高端留學人才不回國,或者人才離開,大家就認為肯定這個人愛錢不愛國了。只要留學生沒有回國,就會扣上"切勿看重金錢,應有愛國之心"的大帽子。這樣的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很常見,中國也不例外。
2004年的冬天,一篇《上海芯片人才大逆流》的文章就引發了關註,因為上海的中芯國際、宏力、華虹等知名半導體企業有200多名工程師去了新加坡工作。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有關官員甚至透露,相關部委專家還組成了調研小組赴上海進行過調研。中芯國際的總裁張汝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認:"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失敗。"
但是,張汝京卻不承認這是因為企業之間的薪金差距造成人才的離開,盡管新加坡公司挖人開出的薪水是中芯國際的5倍。張汝京認為是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整體吸引力改變了一切,他表示:"5倍薪水的同時,相應的開支也增長了5倍。實際上是綠卡等特殊待遇對一些大陸員工很有吸引力。"
人才從整體上看,大多確實是流向那些能夠提供高收入、或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耶魯大學名譽教授邁倫o熱内爾承認:"科學家是一個移動的專業階層。哪裡有支持,他們就會去哪裡。"
但是,經濟上的支持並不是唯一。因為做出傑出的成就與貢獻,不僅僅需要收入保障、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完善等基礎,還需要"軟件"方面保障。我國中央組織部出台吸引人才的"千人計劃"之後,一位來自馬裡蘭大學College Park分校大氣科學家李占清就對媒體分析說:"錢很實際,但決定因素是我們在中國是否能像在美國一樣高產。"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科研投入最高的國家,也有一個能兼容多元文化、富有移民色彩的人文環境,但到美國的移民依然約有20%在到達10 年内又離開,就整個一生而言,則有1/3 的移民會最終離開美國 。因此,人才戰争不能解釋成金錢遊戲。
圖表1:人才戰争的制約因素
影響因素 具體原因
政治因素 國家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公共管理與安全、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以及政府的政治體制、外交戰略、教育制度、人才戰略等,也包括官員作風與辦事效率。
政策因素 政府人才評估、引進、使用的機制,留學生、僑務方針、移民以及出入境的制度政策等。
經濟因素 工作環境、就業選擇、發展機遇、薪酬收入等。
人文因素 社會對移民、留學生等國際人群體的認知、評價、尊重、信任,以及人文環境是否能夠多元兼容等等。
服務因素 中介機構、服務平台、國際人才市場是否能夠提供充足的交流與融入的服務,相關協會與社團是否能夠提供"上通下達"的渠道,並保障他們的權益等。
生活因素 居住環境、生活條件、服務設施、戶籍制度、遷徙自由、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以及配偶與父母的態度等。
學術因素 科研支持、學術基礎、創新氛圍、經費保障、專利或科研成果的生產轉化等等。
這是一個印度信息業工程師的故事,他通過簽證到美國一家網絡公司當軟件工程師,為了幾年内順利申請一張綠卡,他不能換工作,無法升職,無法加薪。因為按照美國的簽證政策,只要他的工作信息發生任何變化,包括加薪和升職在内,就必須重新申請新的工作簽證。能否獲得新簽證,則並無保證,因為政府每年規定的簽證額總會在頭一個月就用完。他的妻子盡管持有碩士學位,但在美國的法律地位僅僅是家屬,自然無法在美國工作。他的兒子同樣無法進入學費低廉的州立大學讀書。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這位工程師眼看可以申請綠卡,卻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現實: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公司被收購。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重新申請工作簽證。不用說獲得綠卡的時間將被推遲,連簽證能否辦下來都成為問題。因此,盡管印度企業提供不了同等薪水,但他最終決定不再忍受美國的反複折騰,放棄了自己的"美國夢",而加入美國人才逆流的大軍。
這個工程師當然還可能是中國人、韓國人。每年都有幾萬人拿著工作簽證來到美國,高峰期時一年超過20萬。如果這上百萬名拿著臨時工作簽證的高技術移民,都懷著同樣的想法,同時一起離開美國,對於美國經濟來說,無疑將是一場災難。因此,美國那些著名的企業家們一直都努力向政府強調,美國必須盡其所能歡迎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頂尖企業家、工程師、科學家以及具有潛力的?才,美國匯聚了全世界而非僅僅本土的頂尖人才,才是美國半個多世紀來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根本原因。
10歲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的楊致遠就對著媒體說:"如果美國近30年前不歡迎我的家庭和我,今天的雅虎就不會是美國公司。"
谷歌兩個創始人也有一個來自前蘇聯。人才流入與人才回國都是同樣的道理,並不僅僅是金錢決定一切。法國醫學研究基金會主席皮埃爾o朱利就曾經指出:"如果不為人才回國預先做好準備,那麼,大叫人才外流又有什麼用處?我們鼓勵人才到國外深造,為他們在國外深造提供補貼,然後就把他們忘了。有人說他們移居國外是由於受到了國外高工資和優越工作條件的吸引,但就是沒有人提到這些人才回國工作的難處。"
本文摘自《講述全球最稀缺資源的争奪戰》
為什麼因為缺乏醫生,塞拉利昂2003年嬰幼兒死亡率高達16.6%,人均壽命不足40歲,而在美國芝加哥的塞拉利昂醫生卻還比塞拉利昂全國還多?
為什麼美國的“氫彈之父”、“電子計算機之父”來自歐洲?為什麼歐洲免費輸送科學家讓美國爆炸了原子彈、制造出了導彈、把人造衛星送上天、使宇航員登上月球,冷戰中卻還需要美國人的保護?
為什麼美國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業三分之一都有印度或中國的創始人?為什麼美國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接近40%來自外國出生?為什麼這些外國出生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有22%來自中國大陸?為什麼中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留學博士學成不歸的比例高居新興國家首位?
為什麼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並且從2006年開始榮登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為什麼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為什麼中國送出了世界最多的140多萬留學生,卻只有30多萬人回國?為什麼中國官方的社科院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