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格局最大的變化是亞洲的崛起。日本、亞洲四小龍先後崛起為新興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中國和印度又隨後崛起為新興國家。同時,一個並非巧合的現象是:這些國家或地區,幾乎都出現了"海歸時代"的現象,海歸成為高新技術領域、新經濟產業高端人才的主要來源,並在政治領域也發揮重大的作用。
日本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從湯川秀樹到下村修,超過一半是"美國制造",超過三分之二在美國學習或工作過,只有一個人不會說英語。而在政治領域,日本最近4任首相,有3位是在國外留學過的海歸。小泉純一郎曾就讀倫敦大學,安倍晉三曾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現任麻生太郎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留學。
在中國台灣地區,目前兩大領導人馬英九、劉兆玄都在北美留過學。馬英九是哈佛博士出身,跟呂秀蓮是校友,他的競争對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的博士。劉兆玄"内閣"成員一半以上是博士,大部分都留過學,例如所謂的"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監察院長"王建煊畢業於哈佛大學。新竹科技園區是台灣高科技產業中心,產值一度占台灣地區GDP10%,但其中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30%。
在中國香港特區,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現特首曾蔭權也曾在哈佛大學留學。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2008年世界大學排行榜,香港進入50強大學有3所。香港的教育已經非常國際化,但是各領域的精英依然相當部分是海歸。因此,2008年5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人選,被媒體披露8位副局長有5個擁有外國籍,就像台灣總統馬英九等政府官員以前也有過美國綠卡一樣,引人註目。
在中國大陸,政治領域中的週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都在海外留過學。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81%、工程院院士的51%、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的72%、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的78%,博士生導師的63%,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研究基地(中心)、重點實驗室主任的72%,都有過留學經歷。中國大多數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經濟或高科技企業都是海歸創建。據不完全統計,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投資創辦的企業約占我國外資企業總數的70%,投入的資金大約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0%。
在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和外孫拉吉夫甘地在80年代分別擔任總理,都是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的海歸。現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曾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印度的基礎經濟並不牢固,而今天的相對繁榮主要靠信息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而這歸功於海外印度裔帶來的外包業務。海外印度裔的匯款是印度第一大外部直接資金來源。2004年,印度引進外資總額大約50億美元,而從海外收到匯款卻高達217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因此,有人形容,如果沒有海外印度裔與海歸,印度肯定一窮二白,什麼都不是。
在新加坡,李光耀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吳作棟在美國威廉斯學院深造並獲得碩士學位。李顯龍先後在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就讀,三任總理全部都是海歸。
新興國家和地區不約而同地出現"海歸時代",這並不是說一定要重用海歸,或者海歸就一定是人才。一個完善的人才機制不應該去問這個人才是"海龜"還是"土鼈",重要的是"適才適用"。在人文領域,海歸能夠提供國際化的視野、經驗、理念,這對本土人才是一種補充。在無國界的科技領域,海歸優勢可能不只是"補充"了國内技術領域的空白,那些畢業於世界頂尖名校的海歸還可能掌握了更先進關鍵的科技。這對中國崛起意義重大,例如"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3名獲得者,就有21人是海歸。沒有那批海歸,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崛起。
這一現象歸結於中國大學的科研實力與培養科學家的能力,與世界頂尖名校還有很大的差距。全世界也只有美國的大學,敢自稱國内頂尖就等於世界頂尖。本土培養的頂尖人才不等於世界頂尖人才,而對於一個志在成為世界大國的新興國家來說,他們需要的的人才卻不僅僅是國内頂尖,還需要具備國際競争力。因此,這樣來看,這些新興國家不約而同地出現"海歸時代",就並不是"崇洋媚外"的迹象,而是重視人才的必然結果。
無論莫漢辛格、李顯龍還是馬英九、曾蔭權,引領海歸潮的留學生不是哈佛、劍橋就是牛津出身,這些世界級名校生即使在歐美本土發展,也一樣會成為社會"精英"。同時,非世界名校畢業、尤其是畢業於教育實力甚至不如國内名校的海歸,回歸後卻出現了大量"海待現象"。這也證明了"海歸時代"並非濫竽充數,而是新興國家發展中的一種理性選擇。
本文摘自《講述全球最稀缺資源的争奪戰》
為什麼因為缺乏醫生,塞拉利昂2003年嬰幼兒死亡率高達16.6%,人均壽命不足40歲,而在美國芝加哥的塞拉利昂醫生卻還比塞拉利昂全國還多?
為什麼美國的“氫彈之父”、“電子計算機之父”來自歐洲?為什麼歐洲免費輸送科學家讓美國爆炸了原子彈、制造出了導彈、把人造衛星送上天、使宇航員登上月球,冷戰中卻還需要美國人的保護?
為什麼美國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業三分之一都有印度或中國的創始人?為什麼美國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接近40%來自外國出生?為什麼這些外國出生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有22%來自中國大陸?為什麼中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留學博士學成不歸的比例高居新興國家首位?
為什麼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並且從2006年開始榮登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為什麼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稱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為什麼中國送出了世界最多的140多萬留學生,卻只有30多萬人回國?為什麼中國官方的社科院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