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M 模式在科氏工業集團的應用
科氏工業集團是加工資源性產品的重要企業,產品包括汽油、化工產品、聚合物、纖維、建材產品、包裝材料、紙制品和加工設備。同時也做這些產品的貿易業務,從日常用品到金融工具可以說是一應俱全。我們有著卓越的長期業績,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我們是全球規模最大、最成功的私人企業之一。
2006 年,我們的年收入約為900 億美元,比1960 年的7 000 萬美元年收入有了巨大的增長。如圖2.1 所示,1960 年對科氏工業集團投資的1 000 美元,今天的賬面價值為200 萬美元( 假設紅利再投資),是S&P 500 指數( 標準普爾500 指數) 類似投資回報的16 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成為擁有7 萬名員工的大公司之後,依舊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這樣的狀態在大公司中非常罕見。例如,1917 年,《福佈斯》首次公佈美國最大的100 家公司。70 年之後,《福佈斯》發現其中31 家公司依然擁有自主控制權,而僅有18 家公司仍在全國100 強之列,但是只有2 家公司的業績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盡管當時美國頂級公司的資產雄厚並且能力強大,但絕大多數都不能夠持續地發展和成功。
我們採用自己的管理方式,歷經幾十載巨變而屹立不倒。能源價格週期性地起落,全球競争日益激烈,世界範圍内的政治地圖發生巨大改變,規章制度和司法程序變得紛繁複雜,新技術改變了許多產業和公司,創新的腳步也已日漸加快。
幾十年來,由於我們已經學會了接受及歡迎變革,科氏工業集團才得以日益成長起來。在市場大潮中,唯有變革才能永久矗立。公司、產品和經營手法都不斷地被更加高效的公司、產品以及經營手法所替代。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把這種現象精辟地描述為創新和破壞的過程。
約瑟夫•熊彼特論創新和破壞 工業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從内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破壞舊結構,創造新結構的過程。這種創新和破壞的過程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現象。 來自“價格和產量”的競争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來自新商品、新技術、新供給和新型組織的競争。
本文摘自《科氏工業集團的成功秘訣》
本書主要講解科氏工業集團運用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模式(MBM)取得成功的經驗。書中深邃的思想和經典的案例無處不在,可以說是一部經典的企業管理類著作。
科氏工業集團自1961年以來,資產增值了2500倍,如今在60多個國家擁有7萬多名員工,年收入約為1000億美元,超過波音和Google兩家公司的總和,查爾斯R26;科氏把這一切成就都歸功於MBM。該模式創立的基礎是人類行為的科學,它是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其理論結合實際,研究人類如何通過有目的的行為最好地達到目標,為各個組織成功應對發展和變革中遇到的種種挑戰提供了原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