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的“堂吉诃德”打造現代版的“烏托邦”
訪問時間:2007 年5 月26 日
訪問地點:堪薩斯州威奇塔科氏工業集團總部
被訪者:查爾斯·科克
採訪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美國商業版編輯弗朗西斯科·格雷拉(Francesco Guerrera)
在確定與《金融時報》記者共進午餐前,查爾斯·科克根本不必翻看菜單。這位億萬富翁選擇了一家他相當熟悉的餐廳:位於堪薩斯州威奇塔集團總部大樓内的一家普通餐廳。
我們剛把托盤放在餐廳靠窗的桌子上,科克就迫不及待地談論起他那套獨一無二的企業管理模式。他認為經營公司的藝術可以濃縮成一些可以衡量的精確規則。“在學生時代,我就知道自然界的運行有規律可尋,了解並應用這些規律是可以行得通的。”他就事論事地叙說起來。
聽著他的談論,我想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應該感到非常自豪,因為他的“創新和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理論曾令年輕的科克著迷不已。我抽空問他,是否真的能把宏觀經濟學理論應用到現實的公司中去,他表示贊同。
“你永遠也無法擺脫這種試驗性探索的過程,其間樂趣無窮,能促使我不斷前進。”他說道,他指的是公司的信條確立之前所經歷的一段長期試驗和糾錯的過程。他已把科氏工業集團當成了自己的“烏托邦”,以此來檢驗“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模式”--這是他為自己的理論取的名字,並且已經創造性地毀滅了40 多年來行之無效的業務領域。
“因為你避開了公衆的目光和股東不顧一切索取季度業績報表的壓力,所以你傑出的管理才能得以發揮出來,是這樣嗎?”我問道。他點點頭,放下叉子說:“社會上往往充斥著很多這樣不切實際的說法:‘噢,他們離季度目標還差一分錢呢,’喏,其實誰對此在意呢?”他說著,右手的大拇指壓住食指,形同克林頓總統下決心時的姿勢。“當時經理們在做什麼呢?他們做了行之有效的研究了嗎?制定了科學的開發項目計劃了嗎?他們有自己需要的員工嗎?他們為將來制定了正確的規劃了嗎?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步驟和措施,而不應該是他們多掙了一分錢還是少掙了一分錢。”
公司的一些管理者安於現狀,科克對此深感不快。“他們需要站起來說:‘夥計們,你們這樣做會削弱我們的能力,讓我們無法創造價值,公司就不能興旺發達,我們的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管理者要發揮領導才能,不能讓員工甘當犧牲品。”
本文摘自《科氏工業集團的成功秘訣》
本書主要講解科氏工業集團運用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模式(MBM)取得成功的經驗。書中深邃的思想和經典的案例無處不在,可以說是一部經典的企業管理類著作。
科氏工業集團自1961年以來,資產增值了2500倍,如今在60多個國家擁有7萬多名員工,年收入約為1000億美元,超過波音和Google兩家公司的總和,查爾斯R26;科氏把這一切成就都歸功於MBM。該模式創立的基礎是人類行為的科學,它是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其理論結合實際,研究人類如何通過有目的的行為最好地達到目標,為各個組織成功應對發展和變革中遇到的種種挑戰提供了原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