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要有政治家的視野(8)

2014-08-08 14:26:11

    分稅制造成的一些問題突顯出來,比如基層政府收入和支出責任的問題等。這些問題1994年就有,但不尖銳。隨著主要矛盾的解決,這個制度裡原來的一些缺陷、不足逐漸顯現出來,成為了主要矛盾。對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好好研究。我認為,必須實施比較深層次的改革才能解決這些矛盾。要在鞏固原來成效的基礎上把這些矛盾處理好。這樣,就能推進整個經濟生活進一步發展。李蘭:就是說,我們首先承認1994年分稅制改革達到了目標,而且確實是成功的,第二步是認識到財稅改革還未完成。對於這一點,人們提出不少建議,比如需要建立一個橫向以及縱向的制度化的、實質性的稅收制度,可預期的、透明的制度。我看到你在改革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建議。許善達:最近幾年稅收的實際工作凸顯出一個問題。財政部按照各省的財政收入統計,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大概是在3∶1,東部是3中西部是1。中央財政為解決這個問題採取了三項措施。首先是稅收返還,然後是一般收入性轉移支付,第三是專項轉移支付。李蘭:目前這三塊的比重分別是多大?許善達:最大的是稅收返還,第二是專項轉移支付,一般收入性轉移支付所占比重相對比較少。實際統計發現,稅收返還沒有解決差距。對於調節收入差距,它的作用是零。調節收入差距主要靠後兩種辦法。通過後兩種辦法,差距從3倍降到了1?8倍左右。這是我們現在實際統計的數字。對這個數字,應該說社會不太滿意,認為1?8倍仍然很大。我覺得這個問題應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原來的3倍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在工作中和一些調查中發現,這個3倍的差距不是稅源的差距。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它沖擊了我們長期遵循的一些錯誤原則和理念。我們編的一本書《區域稅收轉移調查》在中國稅務出版社出版了。趙小剛:那麼稅源的差距大約有多大?許善達:我們沒有全國範圍的數據,但從一些典型案例來看,我相信不會超過2倍。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的稅制有一個缺陷,而我們對這個缺陷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關註。我們在研究稅收制度的時候,只考慮怎麼計算稅基、稅率,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納稅,納稅人是誰。每個稅法都有詳細的規定。但是我們的制度裡缺了一個要素,就是收入應該歸誰。過去,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公司註冊在什麼地方就把稅交給誰。趙小剛:這個操作起來比較簡單。許善達:而且過去矛盾也不突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公司越來越多,稅源分佈在很多地區,但是交稅在一個地方交。其結果就是一個地方的稅源產生的稅收被另一個地方收去了。這種現象最近幾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在我們的調查中,這樣的材料很多。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我原來說過很多次,就是西氣東輸,營業稅是按照天然氣運輸量、運輸裡程來計算的,幾千公裡的營業稅都在企業註冊地繳納,沿途那麼多省都得不到稅收。但是他們為西氣東輸工程要提供土地、能源、水等各種資源,提供治安、道路、醫療、教育等各種服務。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的調查研究證明,占整個收入92%的稅收,都不同程度存在這個現象,即一個地方的稅源所形成的稅收被另外一個地方收取了。李蘭:現在這個狀況是不是已經有所有改進了呢?許善達:有改進,我們採取了個別實例解決的辦法。比如三峽電站。三峽電站發電是在宜昌,但是水庫淹沒的面積主要在重慶。在國務院的主持下,三峽電站發電的增值稅直接在重慶和湖北之間分配。當時曾有人主張,中央從宜昌徵收,再轉移給重慶。這個主張被否定了。後來,國務院領導同志決定,不經過中央轉移支付,而是在納稅環節直接將85%的增值稅繳入重慶的中央和地方金庫。

本文摘自《2009·中國企業外部環境》


   跟蹤調查與實證分析研究,了解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經濟政策、改革熱點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認識以及擔憂,反映企業家眼中的中國企業外部環境,同時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邀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等,幫助企業家深入地把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家應對危機提出了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建議,有助於企業家理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真正機遇和挑戰,更好地進行企業戰略決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