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和別人的關系,再也不是“我為大家,大家為我”或者“我給你錢,你給我服務”的關系。有的時候交換的雙方是見不到面的,例如網絡上的虛擬交易中的商品或者服務,根本不知道交易雙方是誰。隨著交易雙方之間的傳統關系發生了變化,整個價值觀念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新的價值觀念,我覺得應該是公民社會的價值觀念。例如法國的啟蒙運動實際上就是文明化和公民化,所以伏爾泰以及很多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考慮的就是如何把法國的農民變成公民,培養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李蘭:我感覺這種價值觀念的新舊沖突還是比較大的。一個朋友向我說起過她的一次不開心的遭遇。前年她高高興興地搬進了一個高檔社區,後來發現由於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所以一些住戶拖欠物業費或幹脆抵制不交,協商無果後小區的物業公司就降低了服務標準,原來承諾的香花不種了,草坪也無人修理了。更令她不開心的是,小區裡面專業、年輕的管理員,在奧運期間全都換成了退休下崗的老年人,工作效率比較低。每天她開車進出車庫的時候,都要等很長時間,等著年老的管理員慢慢悠悠地來刷卡,心裡那個急呀。她開始還有耐心,時間一長就比較煩了,每天進出車庫都影響到心情。她自己沒有拖欠過物業費,但她的利益實際是被侵犯了。彭凱平:對,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公有地的悲劇”。“公有地的悲劇”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故事。有一塊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有地,每個牧民收入的多少取決於其放牧的牲畜數量,因此每個人都盡可能多地在草地上放牧,因為放的越多自己的收入就越多。但可能沒有一個人想對土地進行維護,因為自己花費時間與資金維護草地,好處由所有人共享,自己無法獨立占有。由於放牧太多,沒有人維護,草地終於荒蕪了,最終大家全都受到損失了。這個故事實際上說的是“公共資源的自由使用會毀滅所有的公共資源”,在這個基礎上西方社會產生了“產權”的概念。所以說“產權”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是用規則來保護每個人的權益和權利。聯系到我剛才說的,當人們的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時,我們可以用最優的方式來配置資源,以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求。但當收入達到3000美元以後,人們對基本需求的追求不那麼強烈了,大家開始關註一些非物質的需求,如自己的權力、尊嚴、價值、自己和國家的未來以及下一代的幸福等,這些問題傳統的經濟學是不大關註的,必須要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種科學的方法才能解決。第二個需要關註的問題是,隨著價值觀的變化,中國傳統的社會關系也在發生改變。以前的社會關系在心理學上叫“強勢關系”,主要包括家庭關系、血緣關系、朋友關系等,因為這些關系是人們改變不了、逃脫不了的。傳統的道德就是靠這些強勢關系的維持來確定的。例如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族的家長可以決定道德,比如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家族中所有的成員必須遵守,否則就會受到道德的懲罰。還有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鄉紳”,它其實就是一種“鄉親”,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親戚關系。“鄉紳”是大家所尊重的、受過教育的一群人,在中國傳統社會,他們也是道德的一種化身。而現代社會就不同了,很多人背井離鄉到其他地方打工,大家互相不認識也不了解,因此用傳統的社會關系來約束他們是行不通的。這時候就要用一種新的社會關系,而這種關系往往是“弱勢關系”。雖然這種關系相對較弱,但它對現代社會及個人的發展很重要。在這方面社會學的一個概念就叫“弱勢關系的強勢”。
本文摘自《2009·中國企業外部環境》
跟蹤調查與實證分析研究,了解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經濟政策、改革熱點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認識以及擔憂,反映企業家眼中的中國企業外部環境,同時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邀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等,幫助企業家深入地把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家應對危機提出了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建議,有助於企業家理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真正機遇和挑戰,更好地進行企業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