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當前金融危機最有效的措施(5)

2014-08-08 16:40:14

    美國有可能步日本後塵,遭遇著名的“凱恩斯流動性陷阱”。李蘭:面對這次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政府也紛紛出台了救市政策。最近我看到,為避免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泥潭,2008年12月16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即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從1%降至歷史最低點0~0?25%,開啟了事實上的“零利率時代”。對此您有何評價?曹遠徵:我覺得這沒有超出我的預期。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最新數據,2008年11月美國CPI指數的跌幅創下了歷史新高。從加速下滑的經濟形勢看,美國必然還會再次降息,而降息幅度是50個基點還是75個基點,是分兩步走還是一步到位,意義並不大,因為利率突破1%就意味著美國利率已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將帶來貨幣政策效果的不可預知性。張和平:兩年間,美聯儲經過連續17次升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又在次貸危機爆發後連續10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打回原形”。美國利率是否還有進一步向下調整的空間?

    曹遠徵:我相信降息可能會對經濟恢複有所幫助,但是伯南克應該很清楚,進入“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也在加大。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警告說,一旦利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對財富所有者來說持有貨幣或債券都無關緊要時,貨幣政策將失效,即利率槓桿就不起作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利率已經降無可降。此外利率不可能為負,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利率政策也確實用到了極限,沒有再降的餘地了。李蘭:由於日本長期實行零利率,導致套息交易盛行,成為全球流動性泛濫的“策源地”。美國利率越接近零,將美元轉換為其他地區更高收益率資產的動機就會越強烈。美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套利交易的源頭呢?曹遠徵:這幾次降息都是全球央行聯合行動,共同拯救經濟危機、對付國際炒家。雖然從歷史上看,無論利率怎麼降,總難避免套利、套息活動的產生,各國央行降息肯定也有不同步的,但還不能視為一種可供投機的土壤。相對於市場交易派生出來的套息活動,目前經濟學家更關心美國經濟是否會落入“流動性陷阱”。我常說,美國經濟衰退已成定局,會不會變成長期蕭條,這是一個備受關註的問題。日本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歷了一個短暫的衰退,就進入了漫長的“平成蕭條”,用盡各種貨幣政策,保持零利率長達10年也不能從陷阱之中抽身,經濟低迷直到2005年才出現一點轉機。日本畢竟還是一個小國。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美元不穩定了,秤不準了,將擾亂世界經濟秩序。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美國進口量的下降會對世界上其他經濟體的發展造成什麼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李蘭:一旦進入“凱恩斯流動性陷阱”,就意味著貨幣政策在對抗經濟衰退上的失靈。美聯儲已經聲稱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前美聯儲官員勞倫斯•邁耶也認為,這次大幅降息很可能是美聯儲由“傳統手段”向“非傳統手段”過渡的轉折點。這是否意味著美聯儲將全力開動“印鈔機”?

    曹遠徵:雖然無法確定美國經濟是否會進入“流動性陷阱”,但從目前看,美國利率已經低到零了,無論傳統的貨幣政策是否失效,都已經走到底,動用積極財政政策提振經濟將是唯一出路。而傳統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包括擴大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但最終都會導致財政赤字加大。而美國要彌補赤字只能採用大力發債和向銀行透支的方法,那就是開啟印鈔機。我們現在寄希望於美國這次降息後經濟情況能有所好轉,不要過度動用財政政策。李蘭:隨著美聯儲推進量化寬松政策,各國央行也已經躍躍欲試。雖然目前金融機構“惜貸”氣氛濃重,貨幣乘數降低,央行向經濟體直接註入大量流動性也不會導致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一旦經濟出現恢複,如果央行未能把握好節奏,會不會前腳走了通貸緊縮,後腳惡性通貸膨脹就驟到?

本文摘自《2009·中國企業外部環境》


   跟蹤調查與實證分析研究,了解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經濟政策、改革熱點及企業外部環境的認識以及擔憂,反映企業家眼中的中國企業外部環境,同時根據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邀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等,幫助企業家深入地把握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家應對危機提出了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建議,有助於企業家理清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真正機遇和挑戰,更好地進行企業戰略決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