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内心去反省自己呢?《論語》還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裡“三”不是具體數字,是多次、反複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要一遍一遍地問問自己,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
“為人謀而不忠乎”,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於職守了嗎?中心為“忠”。也許有人會說,今天又不是封建社會,不用再提“忠”這個字了。我們來看看“忠”字的寫法——“中”、“心”為“忠”。真正的忠誠不是忠於一個外在標準,一個社會準則,或者只忠誠於一個領導,這些只是最淺層的表現;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内心。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也許今天,我們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違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問問自己的良心,不能違背了對生命的忠誠。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說大話的人很多,拍著胸脯,誇海口,好聽的話誰都會說,但誰能保證,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最後能夠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的。
“傳不習乎”,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今天21世紀,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鋪天蓋地的信息包圍著我們。這些都是知識,我們能夠輕易地從各個渠道獲得知識,但是這一定意味著我們就會有所長進嗎?知識的學習,知識的獲得,難道就像有些老師批評學生說的那樣,“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嗎?對於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裡,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後要複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記得反問自己,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這三件事——對任務的忠誠、對朋友的信用、對知識的學習,用它們叩問自己的内心,其實就叩問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職業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閱讀經典,感悟成長,在溫習複習中,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不斷進步。一個人“日三省乎己”,讓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斷提升。能夠做到這些,人生中又有什麼憂慮和恐懼呢?
本文摘自《影響你一生的名人演講》
針對中國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針對當前學生中存在的對成長消極、迷茫和倦怠情緒,策劃推出《做有出息的孩子——影響青少年一生的演講》。此書針對這個熱點,選擇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俞敏洪、楊瀾、於丹、潘石屹、成龍……鑒於自身從平凡到卓越的歷程,以在中國大學演講的形式為青少年如何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自己成為“有出息的孩子”所需的潛能給出了許多規劃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