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間之窗(2)

2014-08-16 18:28:44

    而現在,並購門檻相對以前已明顯降低,美國政府為解決企業的資金困境,對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由“反對”和“限制”,轉向了“支持”和“歡迎”。2008年10月,美國能源部高官就公開對媒體表示:美國歡迎中國對其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進行投資。中國企業並購美國能源企業的阻力陡然減輕。2009年1月14日,美國商務部又宣佈給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松綁,將以往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逐個審查調整為向中國民用企業發放執照。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對此評價說:它具有裡程碑的意義,這意味著,今後只要中國客戶取得美國政府的一次性認證,就可以購買美國的高科技產品。這又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並購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門檻。

    三是“人和”的配合。過去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之所以失敗較多,也與目標企業内部員工的抵觸情緒有關。由於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非常大,當面對中國企業時,歐美企業的員工往往具有很強的“優越感”,他們眼中的中國企業多是以落後國家的負面形象為主,這就使得企業整合變得非常困難。

    而現在,這種局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衆多的歐美企業陷入泥潭之中,面臨著生死的考驗,他們極其盼望能出現一個“白衣騎士”進行拯救,否則就面臨裁員乃至企業破產的境地,企業員工作為直接受害者,此刻更是望眼欲穿。但此時美國政府已經焦頭爛額,不可能出手相救;歐洲其他國家也是自顧不暇,更不會來並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的並購會扮演一種“英雄救美”的角色,以前並購中存在的那些文化差異、人員阻力等問題自然一掃而空。

    2. “抄底”與“投資”之辯

    中國企業抓住金融危機賦予的機遇,走出去並購歐美實體企業,需要把握一個原則,即這種並購行為是一種中長期的戰略性投資行為,重在形成股權上的深度合作關系,而不是短期炒作式的買入賣出;同時它也不是財務投資意義上的“抄底”,而是產業投資意義上的對接。

    前一段時間,中國幾家大型企業投資歐美企業發生嚴重虧損,引起輿論的廣泛關註:如中國投資公司投資美國黑石公司發生的巨虧,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投資歐洲富通集團的巨虧等。為此,國資委向中央企業發出警告:謹慎對外投資,防止出現更大風險。

    客觀來看,中國企業最近發生的幾起規模較大的海外投資虧損事件,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引起:一是在時間點上,都發生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前,標的企業正處於股價高漲的階段,而中國企業投資後不久,金融危機就爆發了,歐美市場股價全面下跌,從而造成了中企的巨虧;二是投資對象上,巨虧的多是投向歐美金融類企業所致,如歐洲富通集團就是一家保險公司,美國黑石公司則為風投公司,衆所週知,歐美的金融類企業在此次危機中都無一幸免,被中國企業並購的幾家公司也是如此。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