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蛇吞象”式的並購耗時耗力,讓聯想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盈利有所下降,但不久就開始全面回升。在收購IBM的PC全球業務一年後,聯想就迎來了業務的豔陽天:2006—2007財年,聯想綜合營業額達146億美元,年同比增長10%。聯想個人電腦銷量年同比增長12%,集團的全年毛利率達創紀錄的14%。而到2007—2008財年,全年銷售額更是上升17%,達到164億美元,全年淨利潤為4.84億美元,上升201%,比起合並的第一年,聯想的營業收入實現了5倍增長。
並購3年後,楊元慶作了總結:聯想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並購了IBM的PC業務。而柳傳志在對員工講話中也說:聯想並購IBM已取得初步成功。
實際上,正如李東生曾經用“先烈”與“先驅”來比喻和表達TCL的跨國並購志向一樣,後來每當人們在讨論中國企業到底該不該“走出去”並購時,總會把聯想與TCL的案例拿出來解剖一番,其中前者總是以正面形象示人,被當做是中國企業出海的“先驅”看待,而後者卻是“反面教育典型”,被當做了“先烈”看待。但“先烈”與“先驅”,真的就成了TCL與聯想的各自結局了嗎?
3. 一切都不是結局
事情總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變化。2009年3月26日,TCL集團對外發佈2008年經營業績,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84億元,實現淨利潤5.0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26.60%,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5.04億元。公司取得了自並購以來的最好收益!
這個成績實在是來之不易。對比一下TCL的生存環境, 2008年對全球家電產業來說都是比較艱難的一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直接導致日系家電巨頭全線巨額虧損,而TCL在急劇變化的市場下,各類產品在國内和海外市場還都獲得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液晶電視銷量同比大幅增長233.1%,全球市場份額從第13位上升至第8位,初步建立了在全球液晶電視產業中的競争地位。
在通訊業務領域,根據媒體統計,在1999年第一批獲得信息產業部頒發的手機生產牌照的企業中,目前只有TCL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活了下來,雖然TCL的業務收入從2005年的516億元下降到了2008年的384億元,這與它原先制定的到2010年達到1500億元的經營目標漸行漸遠,但它相對於前兩年已經實現了利潤的大幅度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它的海外業務已經與華為、中興一道,成為最成功的中國企業。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