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對跨國公司而言,30年前的中國是一塊制造業“新大陸”, 擁有無比豐富的資源和極其廉價的勞動力,這對那些發達國家企業無疑具有極大吸引力;而如今的中國,由於制造業的快速挺進發展,出現了嚴重的資源緊缺與生態危機,勞動力價格也大為提高,這就極大地推高了外企在中國的營運成本,中國的“比較優勢”已越來越不明顯。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中國與歐美企業談條件的本錢已越來越少了。
所以,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困局,比30年前的困境更深、更難解決。這個困局如何去應對,需要中國換一種思路來思考。
2. 換一種思路
30年前中國政府為了化解當時的國内市場困局,採用了“引進來” 的辦法,通過設備、資金、技術的引進,最後滿足了市場需求。如今面臨的困局,已經無法再用這個辦法解決。“引進來”只會讓低端產能越來越多,而高端技術卻依然引不進來,“市場換技術”之殇就是前鑒。
因而中國只能重新換一種解決的思路——這就是“走出去”。用“走出去”的辦法來解決“引進來”所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是一種“砸缸救友”式的反向思維的做法——既然進中國來的發達國家企業只願意轉移一些加工制造環節,不願意拿出自己的核心技術;那麼就讓中國企業“走出去”,出海遠徵,進入發達國家企業的大本營中,占領它們部分乃至更多的營地,從而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技術。
所以“走出去”就是中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與並購的辦法,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市場、技術、資源的方法與過程。“走出去”在宏觀上是中國政府制定的國家戰略,在微觀上是企業實施的具體行為,它是中國在新形勢下為了應對出現的新困局而採取的一種新辦法。
從企業微觀行為上看,“走出去”在中國也並非是一個新生事物。早在1979年11月,北京友誼商業服務總公司就投資22萬美元,與日本東京丸一株式會社在東京合資成立了京和株式會社及其免稅店,成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家境外合營企業。自那以後的20年間,總有一些企業出於自身各種目的,走出國門進行海外的投資或並購。但總的來看,這一時期中國主要都是以“引進來”為主,“走出去”的行為只是零星案例,未成氣候。截至1989年底,中國非貿易性的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只有9.5億美元;到90年代,隨著中國和週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進一步增強,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略有加快,但由於中國企業的力量還是相對較弱小,缺乏“走出去”的實力,直到20世紀末,中國非貿易性對外直接投資也只有37億美元。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