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購歐美實體企業,使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多了一個操作得當可以長久受益的投資渠道。本次經濟危機病因主要在歐美的金融體系上,故金融股權不確定性極大,而歐美實體企業總體是健康的,水分不大。如果未來五到十年我國有一萬億美元的外匯進入歐美實體企業,對提升我國的戰略實力將產生深遠影響。
並購歐美實體企業是個中長期戰略性操作,可能需要十至三十年,早晚要做,但眼前是最好的時機。由於歐美市場的金融系統發生癱瘓,股市正處於恐慌性抛售階段;實體企業的資金鍊斷裂,紛紛陷入危機,股價巨幅下跌,出海入市顯現出百年一遇的時點。未來一到兩年是黃金時段,故企業應抓住時機,迅速啟動。中國可以承受個案的無數次失敗,但無法承受戰略性的贻誤。
當然,客觀上我國很多企業目前自身的日子也很難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走出去”的難度。但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們企業的困難少得多,優勢也明顯得多。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幫助企業挺過難關,抓住機會,乘勢一躍,通過並購迅速縮小我們與歐美領先企業的距離,大幅度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水平。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看到商務部在3月中旬發佈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簡稱《辦法》)後,我感到這是中國政府支持企業海外並購的最好表態。《辦法》對海外並購的支持力度之大,條款之寬松,令人振奮。相信其他配套政策也會很快出台。在危機與機遇共同來臨之際,中國如能上下一心,何堅不克!何事不成!
熊焰
2009年5月10日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