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並購目標是技術類企業。現代制造業建立在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如計算機、通信設備、精密儀器、制藥業等,西方國家已經過長期積累和大量投入,在技術上遙遙領先,且修築了知識產權等壁壘,讓後來發展起來的國家很難追上(除非另起爐竈,否則基本不可能趕上)。比如,美國前100強企業的技術、專利、品牌等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已超過70%!而考慮到文化、機制、體制和投入等因素,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如何來縮小這種差距?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去收購對方企業的股權。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是權益的自由流動,我們可以通過購買股權來進入對方企業體内,一方面去分享目標企業的利潤,另一方面是引導它們轉讓技術,縮小彼此間差距。
第三個目標是西方國家的品牌和渠道類企業。品牌和渠道是西方國家企業的又一競争利器,歐美企業經過長期的品牌培養和渠道滲透,已在市場中賺得盆滿缽滿。故此,中國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此次經濟危機,在西方國家市場出現消費不振的時候,大力去收購歐美真正有價值的品牌和渠道企業。中國企業應該意識到,產品的品牌是一種有很高價值的市場資源,它是消費者用鈔票投選出來的勝利者,銷售渠道也是如此,並且它們共同影響著市場的消費趨勢。過去的世界消費趨勢多是由美國人引導的,今後中國人可能對消費趨勢有更多的影響。
國内的收購主體主要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混合體制企業三類。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具有資金實力強、容易獲得政府和銀行支持等優勢;但它也具有明顯的缺點,如決策慢、激勵約束不足、人才不足、在國外並購阻力較大等。
有些國有企業如中國鋁業、中鋼集團等,前段時期就積極進行跨國並購,受到了全球市場的矚目;但國内多數有實力的國企都還沒有行動起來,許多國企日子過得較舒適,經營作風上偏向於穩健,即使有機會也不願外出並購。對這類企業,政府應該出台相應措施,鼓勵和激勵它們出去,作為“共和國長子”,大型國企在事關國運的大事上應走在前面,這也是推動國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
本文摘自《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圍棋選手首創一種新型佈局方法,由於在對弈中利於搶占實地、獲得先機而聞名國際棋壇,遂被命名為“中國流”。
在中國與西方企業激烈博弈的今天,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形成並購上的“中國流”,通過並購的方式獲得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技術、品牌和渠道,讓中國的要素資源能夠在全球產業鍊上合理分佈,中國的企業得以在未來的產業鍊博弈中占據主動。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試圖出海並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歐美不少實體企業由於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並購門檻和收購價格,由“各路軍團”組成的中國“遠徵隊”開始乘風起航,海外並購的“中國流”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