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美國金融風暴複仇記(6)

2014-08-18 08:43:07



  MBS原來是美國最早的證券化的品種,傳統上,它的發售機構都是以這種公衆情況為主要負債來源的儲蓄貸款機構。2001年以後,這些投資銀行等政府機構成為主要發行人,開始的投資人還是美國的三家政府機構,目的為貸款發放機構提供流動性。2002年以後在流動性過剩,國債收益過低的情況下,MBS成為各類投資機構争相争持的投資公司,推動了MBS市場持續的增長,而且使進行其信用分成的CDO市場異常繁榮,CDO市場大部分包含次級貸款和相應的證券,收益率也非常高。造成了安全的幻覺持續在擴大,導致了巨大市值的泡沫。2007年次級貸款當時美國只有1.5萬億美元,創造超過2萬億美元的MBS資產證券化的產品,超過1萬億美元的債務抵押的憑證CDO,保障產品超過了62萬億美元信貸違約的CDS以及債券保險公司2.4萬億美元的擔保產品。其他的還有信用卡、汽車消費化的證券化產品等。所有的流動性帶動了整個市場大泡沫的產生。

  這些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金融創新"則使這些低質資產通過獲得信用評級公司的評級獲得了AAA的高等級標號,以光鮮亮麗的外表出現在債券市場上。經過一系列操作,原本高風險的次級債,仍可分割出一部分評為AAA級,從而成為了投資者的一種選擇。

  當時,它們確實有著格外的誘惑力--高額回報率。重利之下必有願者。在"打包"時,次級貸款的債券被分為三檔:優先產品、中間產品和股權產品。優先檔是其中質量比較好的,利率低。股權檔的利率最高,高到50%~100%甚至可以到2倍的回報率。正是如此之高的回報,吸引了投資者,比如對沖基金。投行貝爾斯登就買了這些次級債的股權產品。

  目前,美國這些次級債券基本分散在五類金融機構手中,包括銀行(31%)、資產管理公司(22%)、對沖基金(10%)、保險公司(19%)和養老基金(18%)。

  次級債進入債券交易市場後一度"不俗的表現"使投資者淡忘了它的風險。但是,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貸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掉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境。

  次貸危機的五波高潮

  自2007年7月開始,美國次貸危機至今經歷了五波:第一波開始於2007年7月,大批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第二波,從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各國聯手幹預;第三波,在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註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點;第四波,2008年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其股價被"腰斬",同時美國股市劇烈震蕩,標準普爾、納斯達克和道·瓊斯三大股指已全面跌入"熊市"。現在開始的是第五波,即破產高潮和政府救市,雷曼兄弟與AIG就是開始的標志。



本文摘自《世界經濟權力交接的新進程》


   這是一場空前全球性金融危機,其不利效應如同多米諾骨牌接踵而來,全球目光聚焦於紐約那條著名的街——華爾街。本書像一幅幅素描、一段段寫實記錄片,把危機中的“風雲人物”和五大投行的所作作為完整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是一篇華爾街次貸危機的全紀錄,以其身臨其境的故事解說,將我們帶到了事件的現場,見證華爾街在過去年代累積的冷酷與貪婪、傲慢與偏見、自私與堕落、陰謀與猙獰。回顧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世界經濟實際是在一系列寡頭國家間進行著權力傳遞,這裡沒有“不死鳥”的傳奇故事。然而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卻意味著一個世界統治模式的終結。此後,多極世界將取代寡頭國家。 本書分析了這次華爾街危機對世界與中國和平發展的影響,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美國金融體系和操作模式。對於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如何抓住危機中的機會穩步發展綜合國力,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在這場危機中給我們註入更多的冷靜與理性。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