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危局下的"新陳代謝"
2008年2月、3月,"春天是別人的,不屬於我們",房地產商大呼,呼聲雖然一致,但卻有人喜,有人悲。
有人說,中國的企業不是缺乏洗牌,而是缺乏洗牌的質量。一大批企業倒下去,還有更多的企業站起來,卻與先前的倒下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前車之鑒,往往不能成為後事之師。唯有經過更殘酷的磨砺,才能讓房地產企業真正躍上成長的台階。讓洗牌的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觀望:一場來自市場的無聲博弈
從中國房地產進入冬季之後,房地產市場就一直充滿著博弈,不僅存在於房地產開發商之間,更是開發商與購房者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
對於2007年房價瘋狂地上漲,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感到意外,大家都知道房價會上漲但沒有想到會漲得如此之快、幅度如此之大,於是,開發商心安理得地把滾滾而來的資金放進自己的腰包,而購房者眼睜睜看著房價的越漲越快,只能唉聲歎氣,盼望著房價下落那天的早日到來。就在2007年年底,王石提出"拐點論",一時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對"拐點論"進行大肆讨論,然而不管讨論的結果是怎樣,不争的事實是購房者購房的熱情開始慢慢冷卻。
購房者的觀望情緒日益顯露,最直接的結果是房地產銷售少有人問津。在資金和銷售額的雙重壓力之下,有些開發商再也不能"笑看風雲",而是開始想辦法採取措施。此時,房地產"領頭羊"萬科在北京、深圳等地的樓盤均出現降價。其中,萬科在北京的四季花城和萬科紫台等項目率先開始打折促銷。萬科假日風景90平方米的中小戶型均價在13380元/平方米左右,"如果在元宵節前購房,可在目前九五折基礎上再次享受九三折優惠"。萬科的降價風潮吸引購房者的趨之若鹜,也讓其他開發商看到了希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各地開發商不同程度地開始降價促銷。然而,購房者好像並不買賬。
第一個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在全國房地產開發商都在不遺餘力地提高房價時,萬科率先降價,自然會有購房者捧場。但等到後來者紛紛仿效時,人們的購買熱情則會有所冷卻,畢竟中國人的消費觀點是買漲不買跌,當降價成為共識,購房者將會持幣待購,想要看到什麼時候可以見底,"抄底"成為購房者的普遍心態。
2008年2月24日,北京東四環外的一個樓盤,雖然是週末,但前來看房的人只有兩三個。和2007年排隊拿號的情景相比,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以前每個月能成交40多套房,2008年初一個月連10套都沒有。銷售額的急劇下降,購房者的"只看不買",讓開發商心急如焚,此時,如果有一位有購買意願的顧客來到,可能會享受到"衆星捧月"般的感覺。
2008年2月某天,一直打算購房的張女士再次來到位於西五環的某樓盤,往日人頭攢動的售樓大廳難見昔日熱鬧場面,而以往態度傲慢的工作人員也變得笑容可掬,從看房到簽字半個小時輕松搞定,最後成交簽字竟然在總經理辦公室完成。"三個月前來的時候連號都領不上,現在享受貴賓般的禮遇,變化之快讓人難以相信。"張女士笑言。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