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房地產融資結構失衡已成為制約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一大阻礙,為促進房地產金融的發展,完善房地產金融體系是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首先,上市依然是首要選擇。
"不是在上市,就是行走在上市的路上"這種現象一度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生存狀態。作為首選,上市自然有諸多的誘惑之處。通過上市,企業可以獲得大量資金,大幅度降低開發成本,並對未上市企業形成壓迫之勢;在資金緊張時,還可以選擇公開增發或定向增發來緩解;此外,上市可以促使房地產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競争能力。由於房地產企業上市使開發成本降低,還可能增加住房供給量,壓抑過高的房價,讓購房者買到價格合適的住房。
當然,上市大多是針對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而言,畢竟上市資源非常有限,而且對企業要求比較嚴格。成功上市吸引投資者,除了要符合國家對上市公司的要求註冊資金要達到5000萬元外,至少還應具備以下條件:良好的企業素質及市場形象、歷史遺留問題少、優質項目和土地儲備。對於部分小打小鬧的房地產企業,這些要求似乎有些苛刻,但是熙熙攘攘的地產界符合條件者大有人在,碧桂園、遠洋房產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次,借力私募資金或外資投資基金。
不具備上市條件的房地產企業,在融資之路上也不是寸步難行,借助私募資金或外資投資基金也是一條有效的融資之道。
由於銀行存款利率的江河日下,人們存款的意願日趨萎縮,企業可以向手握自由資金的老百姓借貸。尤其是在江浙等私募基金發達的地區,很多地產企業可以輕易從中獲得4億~5億元的資金,能夠完成一個中型地產項目的前期投入,該類型資金在廣州地產界也早已存在。但是玫瑰花美麗卻有刺,民間融資利率的不斷上升,增加了房地產企業的金融風險。尤其是高利貸,更是房地產企業不能觸碰的高壓線。因此,由於民間融資的不規範性與高利率性,房地產企業不能過度依賴民間融資。
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的全球化及中國的資源禀賦,國外基金等非銀行資金也大量流入中國,高回報的地產業很容易受到這些基金青睞。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7月,第一家海外基金率先介入上海房地產業,美國摩根士丹利房地產基金投資了盧灣區"錦麟天地雅苑"項目,並在短時間内獲得了超出預期30%的豐厚收益。此後,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洛克菲勒、羅斯福基金以及麥格理銀行、Hines、荷蘭ING等著名的投資機構開始活躍在中國房地產開發市場。
古人可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現今的房地產業也可以仿效,借用外資來發展自己的產業。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