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企業的現時表現都增加了擬上市企業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港交所對内地房企上市規模及數量的控制趨於嚴格的說法蔓延而出。
明知市場形勢不利,新股首次公開發行集資金額不會太高,但内地房地產企業依舊如過江之鲫。計劃於2008年在港上市的内地房地產企業依然絡繹不絕。僅廣州就有4家之多,除在1月招股的昌盛外,還有恒大地產、星河灣及方圓地產等,其預計集資總額高達35億美元。而重慶龍湖、河南建業、河北天山及天津永泰紅石勘等各地龍頭房企,也先後傳出有意短期内赴港上市的消息,預期集資額從5000萬美元到13億美元不等。
"我們希望能盡快完成上市,以免夜長夢多。"計劃登陸我國香港股市的房地產企業這樣表達自己真實的願望。雖然並一定都能如願,但已被資金扼住喉嚨的房地產企業仍舊要奮力一搏,"過了海就是神仙",不管如何,在局勢尚未明朗之前上市,在企業看來是最好的選擇。
在資本大潮的沖擊下,中國經濟越發具有生命力與活力。處於大潮之中的企業,每天看著股票交易指數的上漲和跌落,胸中的那顆不安的心跳動得更加有力。"不是已經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諸多企業熙熙攘攘湧向股市,納斯達克、港交所……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名字成為企業心中的"天堂"。
資本,是每個企業"心跳"的支撐點,更是房地產企業賴以生存的血液與氧氣。在即將"筋疲力盡"之前,能否趕搭上這場盛宴,既取決於企業自身的實力,也決定著企業在今後"抗争"中的表現。成功者,或許會借機從"泥潭"中脫穎而出、一飛沖天;失敗者,也可能對市場說再見,從此銷聲匿迹。
愈加明顯的"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面對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丢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表明了經濟領域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
在國家宏觀調控的組合拳之下,房地產企業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受到牽連和影響。但面臨同樣的外部形勢,因企業抗寒能力不同而表現各異。實力稍弱者遭受著悲慘命運,而有實力的企業卻能夠繼續前進。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