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小企業因為實力弱小,難以抵抗危機風暴,生存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的商業生態之中;那麼風光無限的大企業,其實樹大更招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在這場"殘酷"的地產調控中,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不能幸免於難,就其深層次原因,不是企業大小,也不是調控所致,而是企業自身實力的不濟,或者是缺乏未雨綢缪的危機意識,一味沉浸在高利潤的"紙醉金迷"中,不知不覺讓自己置身於風暴的中心。
驚"控"之企:趕搭資本"最後盛宴"
及時到位的宏觀調控,是房地產行業健康成長的必要保證,有利於對資金和土地等稀缺資源重新進行更有效的配置。但各種以行政手段或準行政手段推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對中國房地產企業而言,都是或大或小的炸彈,每一顆都足以致其斃命或傷痕累累。
央行明確要求各家銀行壓縮貸款,一些商業銀行出於各種計劃,開始婉拒新增貸款,對開發商更是"當拒則拒"。2007年10月底出台的《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造成了國内各大銀行全面收緊房貸不争的事實。無資金可借貸之後,上市融資成為企業們的首選。
2007年,房地產與資本市場聯姻的例子已屢見不鮮。2007年4月20日,碧桂園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集資130億元,造就了中國首艘地產"千億航母",並誕生了内地最年輕的首富。8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地產企業翹首期盼已久的新融資渠道終於破冰。自此,内地房地產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幕幕的激情大戲:
2007年8月8日,易居中國正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為中國第一只登陸紐交所的房地產經紀概念股。同時標志著紅杉資本中國合夥人沈南鵬繼帶領攜程、如家上市後,完成了自己的"帽子戲法"。
8月22日,金地集團首發公告擬發行總計12億元的公司債券,並於10月18日獲得證監會發審會有條件通過。金地拔得頭籌成為第一家發行公司債的地產上市公司。萬科、保利隨後紛紛提交申請。
9月28日,華遠地產重組SST幸福遭證監會否決,但隨後10月30日,方案修改後獲批,任志強最終結束了一波三折的上市長跑路。
9月28日,遠洋地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從此開始了在土地儲備上的擴張和在資本市場的奔跑。
10月8日,SOHO中國登陸我國香港證券交易所,前門地塊歸屬隨之明朗。隨後,潘石屹和任志強即在北京上演了一出"土地換糧票"的事件--前者以24億元的總代價購入任原北京民源大廈項目和"燕莎圈"高檔住宅項目。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