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第三章 冬天來了,春天依然遙遠(1)

2014-08-18 21:28:15



  第三章 冬天來了,春天依然遙遠

  2008年1月,時間邁進新的一年,新年新氣象,然而,這句話對房地產卻極不適用,甚至只是一種奢望。

  雪萊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房地產市場回答:"冬天來了,春天依然遙遠。"對於很多房地產企業,當踏著2007年的地產尾巴時,冬天還只是一個新鮮的詞匯。到了2008年,政府的調控重拳、市場的每況愈下等因素,一再擠壓房地產市場裡並不厚實的泡沫,曾經光鮮的房地產行業就此陷入十面埋伏,春天成了壓在箱底的願望。

  又一根"致"命稻草:"殘酷"的地產調控

  經過了2007年房地產的是是非非,中國房地產市場尚不明朗的走勢,讓許多人對2008年充滿疑問與期待:2008年的房價會是何種走勢?

  未來之所以讓人興奮,正是因為充滿了未知和猜測,同時也裹挾著些許希望。無論是揚言"2008年後房價不僅會漲,而且漲得很快"的任志強,還是標榜"房價進入拐點,會理性回歸"的王石都有不少擁趸,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大膽言論,購房者的判斷力再次受到挑戰,也許靜觀其變是最好的選擇。

  購房者的觀望是因為自己的無計可施,但握有權力、肩負發展大計的政府肯定不會坐山觀虎鬥,就在時間的腳步剛剛邁入2008年,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就已出台。只是這次,土地由配角轉為主角之一,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這個思路已得到管理層首肯。讓土地重點參與宏觀調控已成為事實。

  2008年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進一步加強閑置土地的清查工作,對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土地徵收20%的閑置費,而土地閑置滿兩年的應當依法無償收回。直接指向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囤地待沽"現象。

  手中有地,心裡不慌,秉承這一原則,地產界"囤地"現象成為一道暗流洶湧的"潛規則"。

  根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佈的《2007上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研究報告》中披露:上半年全國完成土地開發面積僅占待開發土地面積的40%。另據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撰寫的《中國房地產土地囤積及資金沉澱評估報告》估測,到2007年底,全國房地產開發商囤地約10億平方米。以此推算,開發商當時的囤地規模大約可支持開發商靜態開發4年或者動態開發3年,即可支撐一個完整的開發週期。

  建設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2001年初至2007年5月,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面積21.62億平方米,而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囤地"數量近10億平方米。牽動中國老百姓神經的房價在2007年出現"井噴"式狂漲,在一片遏制房價上揚的呼聲中,房地產開發商的"囤地"行為被視為罪魁禍首之一。

  在房價不斷上升時,房地產開發商的捂盤惜售固然可以趁機多賺一筆,但另外一條斂財捷徑也不可忽視,即低價大規模囤積土地,待價而沽,土地的集中導致人為哄擡地價的出現,同時用於開發的土地減少,房源自然供不應求,房價的持續瘋漲就再自然不過了。

  《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的發佈,明確將重點放在對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監管,把精力集中於查處嚴重破壞、浪費、閑置土地資源等違法違規案件上,並將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值得一提的是,還要將企業違法用地、閑置土地等信息納入有關部門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並要求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將閑置土地清理處置情況向國務院做出專題報告。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