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11)

2014-08-18 21:57:15



  新樓盤的銷售令人擔憂,向來受購房者青睞的二手房交易量的下降,也讓北京不少房產中介感到壓力。2007年12月10日上午,北京朝陽區團結湖週圍的十幾家地產經紀公司中,往日洽談、咨詢業務的火爆場面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業務員在電腦前查詢資料或聊天,"即使偶爾有幾個電話打過來,都是咨詢租房業務的,真正要買房的早在10月底以前就已經過戶了。"一位業務員這樣描述。

  北京二手房市場一直給人以"房源偏緊、供不應求、價格漲幅較大"的印象,但2007年冬天卻充滿了濃厚的觀望氣氛,除了購買二手房所付的不菲費用之外,連續不斷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出台,也讓人們堅定了房價下降的信心,所以悖論由此出現--價格依然持續盤踞在高位,成交量卻不升反降。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房地產的有價無市,也為二三線城市"指明了方向"。2007年末,全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也出現了類似的局面。距離北京較近的濟南,二環東路地區的許多住宅項目已經漲到均價6500元/平方米,直逼7000元/平方米大關,然而面對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高房價,許多購房者無奈之下只能等待。

  無獨有偶,遠在四川的成都房地產市場也經歷著同樣的境遇。"等,還是不等"成為一些購房者最大的困惑。原因就在於不降反升的房價,"擔心觀望一陣子後,房價又漲一截了。"一些顧客開始著急,一個新樓盤在2007年9月份的開盤價為5400元/平方米,但3個月過後,卻上升為5500元/平方米。

  購房者著急,至少還可以持幣繼續觀察樓市的變化;而同樣著急的開發商,因為面臨盤活資金的重擔,將房子銷售出去是唯一的選擇。隨之,各種各樣的促銷手段出現在市場上,暗降有之,卻單單沒有明降。

  作為一種現象,有價無市指的是某一領域市場看好,相關商品價格上漲,但銷售量卻不大,甚至有些弱化。2007年末的房地產市場就是這種狀況,房子越是賣不動就越是擡價,制造"緊缺"假象,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經濟學一則著名的"博傻理論": 在藝術品拍賣或股票、期貨交易中,某些東西之所以價格越擡越高,高到遠遠超出其實際價值,比如一幅畫就能賣到上億元,原因就是購買者堅信還會有人比自己"更傻",將來一定能以更高價格出手,這就是"博傻"。

  當然,在成交低谷中支撐著高房價的開發商也明白,此次的有價無市與2005~2006年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是因為大家搶著購買房子,而賣方不願低價出售,造成了有價無市,那時的價,是低價的價。而現在,成交量之所以萎縮不高,原因正是價格過高。開發商不降價並非沒有目的,而是有著更深層的考慮。首先,他們存在擔憂心理,害怕輕易降價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把持續多年的市場利己形勢破壞;其次,由於此前的多次宏觀調控都沒有收到相應效果,一些房地產商以為成交量的萎縮只是短暫現象;最後,開發商中不甘心者大有人在,他們對房地產的利潤預期在短時間内難以調整,更不會貿然降價。此外,不斷逐步攀升的地價也使得開發商即使想降低房價也不能維持利潤。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