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3)

2014-08-18 22:57:03



  是策劃一場房地產"陽謀"也好,是房地產商中最有良心者也好,王石發佈"拐點論"和萬科降價之後,不争的事實是2008年,各地房價斷斷續續地普遍回落。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形容當今中國的房地產:"房地產業曾經像太陽一樣充滿了希望。不過,即使是太陽也有落山的那一天。"與其說萬科的行為影響了市場,不如說是市場環境的變化對所有企業都產生了影響,萬科只是追隨市場順勢而為,做出有利於自身的調整。

  "回光返照":房價漲幅加速

  事情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或直來直往的,往往經過幾次反複或迂回,被"拐點論"攪亂一池春水的房地產市場也是如此。

  "最近有人說房地產的拐點已經到來,但我2007年10月看中的樓盤卻還在漲,真不知道究竟該不該買房。"北京某傳媒公司的田先生發出抱怨,本來就猶豫不決,後來是更加舉棋不定。

  事實上,在2007年末,持幣觀望、期待降價的購房者並不在少數,毋庸置疑,房價超過購房者的承受能力是主要原因,但 "唱空"房地產的"拐點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遭到部分同行及專家的"圍追堵截"之後,王石對"拐點"做出一番新的解釋:"我的拐點不是大起大落,而是這種亢奮的、非理性的瘋狂的上漲是不正常的狀況,應進行理性的回歸。"但這並不能消除此起彼伏的反對聲音。

  當然,王石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拐點論":"珠江三角洲首先'地震'的是房地產中介,中天置業的老闆關門卷款跑了,接著廣州、北京、上海的房地產中介都開始出現大量關閉門店的類似問題。以往交易火爆的場面已是明日黃花,二手房的購買力大大銳減,一手房一定會跟著受牽連的。"

  房價退燒是購房者朝思暮想的美好願望,但也不是一夜就能實現的美夢,僅憑個別地方的房價漲勢趨緩就得出"房地產遭遇冬季",恐怕更多的是一廂情願。作為一種剛性需求,房子的重要性畢竟不是一般商品所能比,它承載著人們在城市立足的所有夢想,也是對"家"最直觀、最深刻的體驗。要想房價下降,必須經過一系列"攻堅戰"不可。目前,雖然在一些城市出現了有價無市、成交量萎縮的"空漲"情景,但從全國形勢來看,房價高燒症狀不會輕易減輕,高價之劍依舊懸在買房者頭頂。

  緊隨其後的是,"拐點論"並未被普遍證實,也遭到一組官方數據的駁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全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7.6%,漲幅比2006年提高2.1個百分點。而珠江三角洲及北京、上海等個別城市房價的漲幅,甚至高達40%以上,多個城市的商品房均價攀升至萬元以上。2007年,全國共有7家房地產企業的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是歷年來突破百億元的房地產企業出現最多的一年。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