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2)

2014-08-18 23:11:42



  恰逢行業敏感時期,王石爆出了驚世駭俗的"拐點論",並以萬科的行動積極配合,2007年12月9日,萬科廣州項目金色康苑正式開盤,均價在14000元/平方米,比宣傳階段的20000元/平方米均價低6000元。此外,萬科多個樓盤價格也有所下調,與市場預期相比普遍下調15%~20%。

  不僅如此,2007年12月底,王石在參加CCTV《經濟半小時》節目時還直言樓市有問題,他說:"房價這樣的上漲,已經上漲到中產階層,就是年收入在6萬元人民幣到20萬元人民幣這樣一個階層,他們已經感覺到買房子非常吃力的時候,這個房市就快要出問題了,所以在現在瘋漲的情況下,再不抑制住是一定會出問題的,而且我感覺到和東南亞的泡沫經濟、日本泡沫經濟的某個階段蠻相似的。"

  商業運作的慣例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家醜不可外揚"。作為國内房地產行業龍頭企業萬科的董事長,王石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註。樓市出現拐點、房價下跌是開發商最不願意看到並且承認的事情。在其他開發商還在堅守著市場價格的最後一道防線、以打折贈送等促銷方式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時候,王石又冒出這樣一段話,讓原本已處於冷市的開發商們再冒一次冷汗。

  在價格問題上,房地產商們歷來結為鐵盟,同聲唱多,王石的突然倒戈,並建議人們"三四年後再買房"令人猝不及防。房地產利益集團早已成型,除了少數追隨者,如中海地產、招商地產、金地集團紛紛跟隨進入降價的行列外,王石的"叛變"並沒有得到更多人的響應。大多數選擇觀望,更有甚者是明確表示反對:"我憑什麼降價?我這麼好的房子,每平方米值10萬塊錢的房子,我才賣6萬塊錢,我都虧了本,怎麼可能降價?"華遠地產總裁任志強素有"任大炮"之稱,常有驚人之語:"現在說拐點還為時尚早,萬科此舉背後還藏著許多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秘密'。"

  而SOHO中國的董事長潘石屹更是通過博客發表文章,公開與王石唱反調,稱其"拐點論"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言論,並直指王石"拐點論"的用意為"萬科是在借市場調整之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清理門戶。"

  暢銷書《貨幣戰争》中,有一條"先唱空後唱多"的陰謀,原是股票術語,指先向市場發佈壞的消息,但實際暗中操作,購買大量股票。有地產人士認為王石的"拐點論"正是運用此招:"一些地產大佬現在巴不得市場震蕩,倒一批企業,他們好收購。"

  事實上,發出貌似"壯士斷腕"的驚人言論的王石,並非路見不平的俠客,也不是慷慨大方的慈善家,背後隐藏的是其一石三鳥的目的。王石提出"拐點論",並率先降價,是順應市場需求的表現,因為房價被哄擡,在短時間内上漲過快,消費者的購買力受到抑制,再加上政府接二連三的強勢政策引導,房市最終必定出現一定時期的低迷;而通過降價,萬科也有效實現了變現,得到了大量回籠資金,打出了維持生存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好王牌;況且,萬科的降價做的也不是賠本的買賣,降價後,仍有很高的利潤空間,萬科穩賺不賠,還被戴上"有社會責任感"等頂頂光鮮的帽子,獲得了更多社會效益。萬科的銷售業績即是證明,根據萬科發佈的2007年12月份銷售情況簡報顯示,2007年1~12月,公司銷售面積合計613.7萬平方米,銷售金額合計523.6億元,與2006年相比,分別增長了47.4%和59.45%。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