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1)

2014-08-18 23:11:54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2007年12月,受了"冬寒"的房地產,頓時人心惶惶,隐隐之中感知到大勢已去。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啟程。"天堂與地獄之間的流轉有多遠,不是天涯海角的距離,或許只是心跳的距離。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盛宴的觥籌交錯時,房市的佈局正在悄悄改寫,房價的拐點即刻光臨。第一步棋從哪裡走,是提價、降價還是轉移戰場?每一個問題,都像一把利劍,懸在每一個地產商的頭頂。

  拐,還是不拐

  2007年12月的冬天,中國經歷了一次嚴寒的考驗,南方下起罕見的暴風雪。同樣經歷寒冬的還有房地產,中天置業老闆蔣飛攜巨款蒸發,帶來了房地產冬天的第一場雪,第一場雪帶來的寒意還未消退,一場更加猛烈的旋風隨即而來。

  這場房地產旋風的制造者不是別人,正是素有房地產"帶頭大哥"之稱的萬科董事長王石,其導火索就是王石發佈的房地產"拐點論"。

  2007年12月13日,在萬科資助的"海螺行動II--中英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比較研究大會"上,王石被記者問及:"進入10月以來,珠三角地區住房交易量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其中,廣州進入10月以來交易額下降18%,樓市拐點是否真的出現了?房價真的要降了?"王石的回答是:"你問的問題和我們大會的主題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出於禮貌,我依然會回答你這個問題--是的。"

  說者可能無心,但聽者卻有意,第二天,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都對此進行報道。由此,房地產"拐點論"由王石的一句話拉開帷幕,之後,關於這個主題的讨論,蔓延到與房地產沾邊的每一個人,購房者、開發商、專家學者……無一例外。

  一直以來,房價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在即將過去的2007年,房價猶如雲霄飛車般一路高漲,人們的心也隨之提到嗓子眼,有房子這座千斤大石壓在身上,呼吸也顯得更為困難。上半年的房地產行業,欣欣向榮,被人們喻為印鈔機,在不能承受之高的房價面前,人們的購買熱情絲毫未減,"排隊買房"的事例屢見不鮮:2007年4月,昆明中林華都售樓中心,七百餘人前往排號購房;2007年5月,上海多個新樓盤開盤當日都出現了多人排隊争購,銷售記錄一再刷新……

  然而,在房地產商家為房價飄紅、購買熱潮而舉杯歡慶時,更多的人卻在令人咋舌的房價面前望而卻步,一場理性與非理性的心理暗戰一直都在進行。物極必反,市場經濟之所以需要宏觀調控這雙"有形之手",就在於其自身存在的缺點,即盲目性,在市場中,當一件商品過熱時,不僅會燒退消費者,還會燒壞生產商。於是,2007年末,房地產市場就出現一些非同尋常的變化:自11月中旬,素有全國房地產晴雨表之稱的珠三角地區首當其沖,廣州樓市便刮起樓盤打折促銷風,買房送1成首期、送60年物業費、再買房額外9.8折、現房最高優惠價每套13萬元……此前一直位居全國房價榜首的深圳也沒頂住壓力,不少一手房在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調低售價,據傳有的樓盤降價幅度已超過3成;12月結束的上海房地產展示交易會上,55.33%的購房者決定暫緩買房計劃,房源預訂量出現近9成的萎縮;而隨著冬天的來臨,北京樓市的銷售似乎也步入寒冬,成交量急劇萎縮。

  山雨欲來風滿樓,對市場、政策的警覺性是成功商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房地產不甚明朗的走勢立刻引起房地產商的重視。在衆多房地產開發商裡面,萬科董事長王石無疑是最為敢言的一個。每次相關政策一出台或者業内出現新動向,王石總是能夠及時反應,代表萬科地產對外發表宣言。



本文摘自《樓市的震蕩與洗牌》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慘淡、銀根緊縮、原材料漲跌互見……在内憂外患的雙重重擔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輻射到各個角落,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調整自然也在所難免。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地產就由輝煌走到了迷茫,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資趁機流入。市場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争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迹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