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鐘,火車已在兩分鐘前開走了。他幹瞪著眼,望著遠去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也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很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種急病,叫家人趕快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
他死後,大家都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了個死後的法號--圓通大師。
後來,他的名聲越傳越遠,越傳越大。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現實中,諸多的“差不多”所造成的結果卻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建設用料“差不多”,導致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留下了一片片殘破的瓦礫與噩夢一般的回憶;醫生用藥“差不多”,導致病人留下了難以治愈的痛苦,同時也抹殺了醫生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企業也是一樣,一個由許多人組成的企業是經不起連續的“差不多”的,哪怕只有1%。由上到下佈置一項任務,如果一個人差1%,下一個人又差1%,如此下去,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差不多”其實是“差很多”,僅僅因為差那麼一點,就使我們工作中的很多努力化為烏有,很多工作就是因為“差不多”而前功盡棄,這樣的結果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本文摘自《努力工作,不折騰》
本書從企業到員工及公務員的角度出發,在闡釋“不折騰”理念的基礎上,重點講述了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工作中“不折騰”的意義和必要性,並著重論述怎樣才能在工作中“不折騰”。旨在幫助職場員工樹立自己的“不折騰”意識,避免員工個人在工作中的“曲線運動”,為組織的穩定發展和個人的工作業績提升給予一定的啟發,以期達到人人都將“努力工作,不折騰”紮根於自己的内心深處,並將此作為一項重要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