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中國獨有

2014-08-20 17:47:06

  談到“富不過三代”,很多讀者馬上就會想到敗家子這個詞。其實,“富不過三代”這句古話更常被一些企業家用來形容家族企業的短暫生命週期——第一代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業。
在很多企業家論壇上,一些企業家經常強調企業的傳承是企業戰略的頭等大事,因為要是企業交接班不順利,“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會成為現實。為什麼這些企業家把傳承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交流呢?這主要源於中國家族企業發展的特殊原因。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激發了一大批創業者的創業熱情,頃刻間,中國數以萬計的家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然而,廉頗再能打仗,終有“尚能飯否”的時刻。中國第一代家族企業創業者從改革開放初期堅守到今天,其年齡大多都超過了50歲。
在2004年中國財富管理論壇上,全球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千萬富翁接近24萬人,中小規模的家族企業則更多。① 研究發現,很多中小家族企業創始人在完成了一定量財富的積累之後,如何延續財富的香火,成為這些家族企業創始人不得不面臨的共同命題。從美林集團發佈的報告顯示,在未來10年,交接班很可能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家面臨的頭等大事。
然而,杭州飙車案的發生讓“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喧嚣一時。在此之後,“富二代”難題如何化解甚至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探讨。人們逐漸意識到,家族企業的交接班問題不但關系到一家企業的穩定,也關系到社會財富的延續。②
不可否認,創業容易守業難。事實上,中國自古就有“富不過三代”的祖訓。據統計,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4年,他們中30%能夠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夠“活”過第三代。而目前中國的家族民營企業大部分還處在第一代的方陣當中,部分已經處在第一代與第二代的過渡階段,只有極少數已經完成了第二代的接班任務。
“富不過三代”這樣的魔咒,其實不算是“中國特色”,因為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都在面臨“窮孫子”問題。
在家族企業較為集中的歐洲,“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依然在發酵。前一段時間裡,歐洲很多家族企業由於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而陷入困境,特別是“歐萊雅繼承人利利亞納•貝當古200億美元資產被判由親屬接管”讓家族企業“富不過三代”再次發酵。
在傳統的歐美肥皂劇裡,第三代搞砸爺爺輩創建的公司也是經典的家族企業的發展軌迹。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孫輩能夠上演這一幕,因為很多公司在那時往往已經不複存在了。① 這就有了“三代人木屐傳木屐”的說法。
其實,這樣的諺語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流傳著。比如,在葡萄牙,葡萄牙人把“富不過三代”說成是“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
比如,西班牙人把“富不過三代”說成是“酒店老闆、兒子富人、孫子讨飯”。
再比如,德國人把“富不過三代”用“創造、繼承、毀滅”三個詞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在南美國家,一些人把“富不過三代”說成是“做生意的老子、花花公子的兒子、要飯的孫子”。
而在美國,則把“富不過三代”計算得更加準確、具體。他們認為,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
在各個國家,描述“富不過三代”的語言各不一樣,不過,盡管語言字句不同,表達的卻是同一個意思——家族企業傳承下來難。
這樣的觀點得到了美國佈魯克林研究機構的印證。根據美國佈魯克林的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到下一代,88%未能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到第四代及以後還在經營。① 而來自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的研究結果跟美國佈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非常相似——所有家族企業中只有15%的企業能延續三代以上。
不過,中國一些家族企業研究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情況比上述兩份研究報告顯示的情況更糟,這裡的“第三代”可能要改為“第二代”。因此,如何讓財富更好地傳遞下去,是老一代創業者最為頭疼的問題。

本文摘自《中國家族企業為什麼交不了班》


   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耄耋之年才謝幕,這到底是誰的錯? “老子不放心”、“兒子沒信心”、“職業經理人不真心”,中國家族企業的重擔到底該交給誰? “立長不立次,立男不立女”,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家文化”觀念為什麼如此根深蒂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家族企業接班問題為什麼會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 “山雨忽來,群龍無首”,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突然離世或者突然缺位為什麼會導致企業打亂? …… 如此多的問題像魔咒一樣,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做到“富過三代”呢? 本書作者透過層層迷霧,剖析了家族企業交接班失敗的根源,從而揭開了家族企業交接班的不為人知的内幕。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