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2014-08-20 17:57:53

  家族企業的諸多繼承問題的水下冰山因媒體披露而浮出水面,使得家族企業的接班人問題備受矚目;國内外家族企業在財富和權力的傳承過程中也加重了刀槍劍戟、凄風苦雨的戲碼,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著,此刻,或我們不禁要問,家族企業到底怎麼了?
家族企業問題重重,那到底什麼是家族企業呢?所謂家族企業,是指資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同一個家族手中,並由家族成員出任企業的主要領導職務的企業。美國學者克林•蓋克爾西認為,判斷某一企業是否是家族企業,不是看企業是否用家庭來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幾位親屬在企業的最高領導機構裡,而是看家庭是否擁有所有權,一般是指誰擁有股票以及擁有多少。①
從家族企業的定義上不難看出,家族企業有著自身的“家族性”。在《家族企業長盛不衰的秘訣》的培訓課上,很多學員認為:“家族企業就是落後企業組織形態的代名詞。”
事實上,對家族企業懷有偏見的並不止中國人,東西方皆然。美國經濟學家小艾爾弗雷德•杜邦•錢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18—2007)教授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採訪時談到了他對家族企業的看法,他說:“家族企業只是在工業化經濟初期十分流行,隨著工業化經濟的發展及企業組織的進化,家族企業會逐漸消亡。”
不可否認的是,家族企業的内部争鬥減少了家族企業成功傳承的幾率,同時也更加加深了主流經濟學家對家族企業的偏見。
的確,一些人對家族企業存在偏見也在情理之中。在中國大陸地區,真正意義上的新中國家族企業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的,也就是說新中國的家族企業發展歷史只有30多年。當然,這還得從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說起。
可以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0多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會議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①
這同時也是家族企業蓬勃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正是因為中國政府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地區的家族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正是由於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家族企業的種子才在華夏大地遍地開花,形成今天的燎原之勢。目前,中國有82.5萬個千萬富豪和5.1萬個億萬富豪,這些富豪基本都是中國最成功的民營企業主。
同時,由此催生了上千萬家民營家族企業,有的家族企業已經躍升為中國行業的領頭羊。許許多多的家族企業從白手起家的作坊式管理到體系分明的現代企業,發展速度之快,讓歐美發達國家的家族企業經營者驚歎,中國家族企業用30多年的時間經歷了西方家族企業的百年歷程。
然而,在家族企業蓬勃發展的背後卻隐藏著隐患與不安。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第一批創業者大多出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而今甚至已經50~70歲了,有的已經超過80歲。
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進入了人生的暮年,該是子承父業的時候了。在今後5~10年裡,中國家族企業的現代化演變和傳承將達到高峰,這也意味著家族企業的“交接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本文摘自《中國家族企業為什麼交不了班》


   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耄耋之年才謝幕,這到底是誰的錯? “老子不放心”、“兒子沒信心”、“職業經理人不真心”,中國家族企業的重擔到底該交給誰? “立長不立次,立男不立女”,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家文化”觀念為什麼如此根深蒂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家族企業接班問題為什麼會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 “山雨忽來,群龍無首”,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突然離世或者突然缺位為什麼會導致企業打亂? …… 如此多的問題像魔咒一樣,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做到“富過三代”呢? 本書作者透過層層迷霧,剖析了家族企業交接班失敗的根源,從而揭開了家族企業交接班的不為人知的内幕。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