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David Arkus在對比了中國和俄國的諺語之後,發現二者差別十分明顯。一句具有代表性的俄國諺語說道:“如果老天不給你糧食,那麼地裡也不會長出糧食來”,這反映出悲觀的奴役體制下的宿命論和悲觀主義思想。農民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可以得到很好的回報。Arkush寫道,另一方面,中國的諺語則反映出他們的信仰:“努力工作,週密計劃,依靠自己和組織的努力,終有一天會獲得回報”。
這也是那些每年在悶熱且潮濕的田地裡(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吸血的螞蟥)不停辛苦勞作的中國農民對他人所說的話: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只要功夫深,土裡出黃金。”
“立冬種,收把種。”
“不要期待天上會掉餡兒餅。”
“地靠人來養,苗靠肥來長。”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糧。”
這所有的這一切都在說明“早起的鳥有食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而且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複一日?對於以堅果為生的原始人和在冬天以冬眠為主的法國農民以及非農業人口來說,這句諺語非常不可思議。
當然,亞洲文化處處有迹可尋。去大學的校園打聽一下,學生們會告訴你,大多數的亞洲學生在其他學生離開後依然會學習很長時間。由於文化背景產生的差異,當一些亞洲學生聽到其它人議論類似以上的事情時,他們會感到自己受到了冒犯,因為他們認為其約定俗成的生活模式受到了質疑。但這種勤奮的工作態度的確令人欽佩。實際上,從這本書裡我們已經看到了太多成功的案例,這些成功的人都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當比爾?蓋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全心全意致力於他的計算機事業;比爾?喬伊也是如此;披頭士樂隊曾經在波士頓持續練習達到上千個小時;喬?佛羅姆曾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得到機會的眷顧,他才在藝術領域聲名雀起。每一位成功的人士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這種文化之所以得以形成,在於生活在辛苦與貧窮中的人們可以由此看到一種希望,那就是辛勤勞動可以有所回報。勤奮的特質使亞洲人獲益良多,但是最典型的,還是莫過於數學方面的成就。
4、
幾年以前,一位在伯克利大學任教的數學教授,Alan Schoenfeld,曾用錄影機記錄下每位學員的上課情況。其中一名叫Renee的女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nee大概20多歲,黑色長發,帶一個銀邊眼鏡。在錄影帶中,她正在操作一套用來教學的代數軟件程序。屏幕上出現了Y軸和X軸,教學程序要求使用者劃一條線穿過座標軸,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在Y軸上標出5,在X軸上也標出5,那麼計算機就會做出反應。
我相信,這時候,很多有關高中時代數的記憶就會模糊的浮現在腦海中。但是請放心,你不需要記住任何相關的知識,就可以理解Renee案例的重要性。實際上,在文中的下面幾段裡,當你聽到Renee的談話時,請不要關註她所說的内容,而是註意她談話的方式和為什麼她會談到這些。
Schoenfeld設計的計算程序是想教授學生如何計算直線的傾斜程度。斜線,我相信,你一定記得,(或者說,你記不得了,我就忘記了)就是橫坐標與縱坐標上兩點相連所形成的一條直線。這個案例中要求劃出的斜線只要一條,橫軸和縱軸的數字都是5。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士的成功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那麼本書會毫不遲疑地對他說不!因為持這種論調的人往往忽視了成功不能缺失的兩個環節:機遇和文化傳承。世上沒有不想成為人上人的人,成為卓絕群倫的社會人士是創業者的夢想,把別人的成功經歷當成鏡子是成功者的愛好,在工作中事有所成是企業員工的追求,然而,要成為卓越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審視自己,還需要認識自己週圍的一切事物,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就像海灘上長得最高的一顆橡樹,它之所以能長得最高,也許是因為它曾是一個硬殼種子,但很重要的,是它生長的土壤,它生長的地方,如果從一出生,它便被其它橡樹遮蔽了陽光,那它永遠不會長成最高的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