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如果你想了解水稻,你就一定要了解一下它的面積,水稻的面積小到讓人意想不到,如果你不是親自站在田裡,你不會想到一畝地也就是酒店裡一間房間的大小,只有一公頃的十五分之一。一名亞洲的農民一般也就能耕種2-3畝地,如果有一塊450英畝的土地,在中國,這需要村子裡的1500人去耕種。但是如果在美國中西部,這只是一家農民耕種的面積。按照這樣的比例,通常,一個農民家庭中的五六個人就依靠著兩個酒店房間大小的土地來謀生。
農業的差別非常大,從歷史的角度看,西方農業是屬於“機械化作業”。在西方,如果一個農民想變得更有效率並且能夠增加產量,他就必須要引進更多精密的農業設備,如打谷機、稻草打捆機、混合收割機、拖拉機,這樣他就可以用機械操作代替更多的人力,從而開發更多的土地並且增加耕種面積。因為農業機械化使得他付出同樣的勞作,卻可以耕種更多的土地。但是在日本和中國,農民沒有餘錢去購買設備,並且情況也不允許他們開發更多的土地。因此耕種水稻的農民只有依靠他們的智慧去提高他們的產量,如更加有效的管理時間,作出更好的抉擇。人類學家弗朗西斯庫?貝瑞曾經指出,稻田農業是種“技術作業”,如果你想獲得豐收,你就要更加辛勤的除草、謹慎的施肥、多花心思灌溉田地以保持水位、調整合適的土層高度,努力耕耘每一寸土地。
回溯一下歷史,毫無疑問,耕種稻田的農民總是比耕種其他農作物的農民更辛苦。
或許這個結論看起來有點奇怪,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每位生活在非現代化社會的人的工作都十分辛苦。顯而易見,這是個誤解。舉個例子,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捕獵者的後代,通常很多捕獵者都聚集在一起,過著十分悠閑的生活。一群生活在喀拉哈裡沙漠灌木叢中的土著人,至今還保持著這種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依靠水果、漿果、植物根莖以及一種特殊的堅果和大量的散落在地上的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來維持生活。他們從不耕種,但現在的耕種卻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準備、播種、除草、豐收、儲藏。他們也不圈養家禽,原始人裡的男性偶爾進行打獵也只是為了運動。通常來說,土著人一個星期的工作量不會超過12到19個小時,其它的時間都用在跳舞、消遣及走親訪友上。那麼他們每年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000個小時。(當土著人被問及為什麼他們不種植農作物時,他們用不解的神情反問道,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堅果,為什麼我們還要種植?)
或者想想生活在18世紀的歐洲農民,一年中的兩百多天裡,農夫和農婦們或許都在田裡幹活,從日出到日落。這樣每年都會工作1200多個小時,在收獲和春季播種的季節,每天工作的時間會更久。在冬天,工作量會減少。在一本名叫《探索法國》的著作中,歷史學家葛銳漢姆?羅伯寫道,現代的法國生活,尤其是進入19世紀以後,人們的生活除了偶爾穿插一些工作外,有大把無聊的閑暇時間。
書中描述了人們99%的社會活動。在另一本著作《法國的鄉村生活》中,他寫道,在比利牛斯和阿爾卑斯地區,通常在早春或晚秋時節,如11月的第一場雪開始到明年春天的三、四月份,整個村莊基本上都進入冬眠狀態。在法國其他氣候很溫和的地區,盡管冬天的氣溫很少低於零度,但冬眠的情形同樣存在。羅伯繼續寫道: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士的成功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那麼本書會毫不遲疑地對他說不!因為持這種論調的人往往忽視了成功不能缺失的兩個環節:機遇和文化傳承。世上沒有不想成為人上人的人,成為卓絕群倫的社會人士是創業者的夢想,把別人的成功經歷當成鏡子是成功者的愛好,在工作中事有所成是企業員工的追求,然而,要成為卓越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審視自己,還需要認識自己週圍的一切事物,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就像海灘上長得最高的一顆橡樹,它之所以能長得最高,也許是因為它曾是一個硬殼種子,但很重要的,是它生長的土壤,它生長的地方,如果從一出生,它便被其它橡樹遮蔽了陽光,那它永遠不會長成最高的一棵。